范某,男,27岁,父母离异,2013年10月因患有梅毒在医院做艾滋病检测,结果阳性。第一次见范某,印象深刻,很健谈,对同性方面的事情一点也不避讳。
范某自述上初中时就发现自己喜欢同性,16岁辍学后,外出打工,在酒店当服务员期间结识酒店后厨小李,范某说小李一开始并不是同性,因两人晚上住同一间屋,范某就主动勾引小李,小李不愿意但也没有明确拒绝,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引诱,两人发生关系,据范某说,两人均为第一次性行为。
说好的要一起走未来的每一步,无奈中途小李却结婚生子,并有一儿一女。但两人并没有因为小李的结婚而断了联系,相反在小李婚姻存续期间,两人一直保持着同性关系。由于家庭原因,小李不能经常陪伴范某,范某则开始通过男同交友软件,经常约群里男性见面,合适了就去宾馆开房发生关系,且从不采取安全措施。小李有时会以工作加班为由背着自己妻子去找范某,两人在范某出租屋发生关系,出于双方的信任和了解从未采取安全措施。
2014年小李妻子发现两个人关系后,曾找范某大吵一架,但范某并不觉得是自己插足他们的婚姻,反而理直气壮跟对方说:“他是你老公,你有本事领回家,他不照样睡在我的床上”。没过多久,小李和妻子离婚。两个人继续在一起,范某鼓起勇气向小李说出了自己患有梅毒和HIV,并让小李也去检测,结果阳性。两人都确证后,带着小李的女儿、儿子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两人经过商量,向自己父母说了自己的性取向问题和感染HIV的事实。双方父母为以后各自孩子有照应,就同意并接受两人在一起。
点评:
工作中我们发现男男同性人群性伴多,更换快,即使有固定性伴的同时也有不固定性伴,安全性行为意识薄弱,很多人相信自己离HIV很遥远,安全套使用率低,启示我们在男男干预中应加大警示性教育的内容,认识到推广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意义。案例中因为信任和了解而未使用安全套,告诉我们宣传中正确认识安全性行为,固定不等于安全,信任也不等于健康。
故事中也暴露了HIV阳性后性伴告知的问题,对感染者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也是宣传的内容,如何告知还需要通过加强咨询技巧因人而异。
本文节选自《艾滋病防治典型案例汇编》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从近几年报告病例的感染途径来看,艾滋病病人主要以性传播为主。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够做到洁身自好、杜绝不洁性行为,就可以有效避免感染艾滋病,只有那些知行分离、发生高危行为的人群才有机会感染艾滋病。
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我写工作汇报的思路。拿起电话,听到检验科的同志报告:又确诊了一个大学生,请他来咨询室了。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你看到一个50多岁的父亲失声痛哭时,你的心里会有多大的阴影面积?
他打电话给已经在北京工作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停顿了好久,才颤抖的语调说:自己在2017年11月已经在医院确诊了HIV。他如遭雷击,完全懵掉了。
从小听说过艾滋,小学就知道什么是艾滋,初中高中把艾滋病毒当做病毒中的特例重点讲解过,挺不可置信的,我竟然成为它感染人群中的一员。
阳光明媚的午后,心情低落的小赵由爷爷陪着来到区疾控中心,结果他早已知晓,十八九岁的年龄,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追逐着美好的梦,被HIV无情的击碎。
他今年34岁,已婚,还有2个孩子,夫妻关系一般,20岁时去外地和一个同龄的男性在一起居住,时间长了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后来就发生了关系,至于后面的事情他也不愿多讲。
小乙,男,16岁花季少年,家庭经济收入较好。因父母均忙于工作,虽然不愁吃穿,不愁花钱,但感情上缺少关爱陪伴,学习没兴趣,经常使用手机浏览各种网站,并加入各种交流群,被别有用心的男男性行为者引诱,并沾染上不良习气。
西某,男,1991年生,2010年就读于省会某高校,学历本科,2014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多个城市工作。2017年3月经市疾控中心确证为HIV感染者。
陈某,男,25岁,某高校学生,本硕连读。因男男性行为感染,确诊时间2017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