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识早知道
小心!身上4个信号说明你血液太黏!化血栓、防心梗这样做!
编者按:“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你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血稠”4大预警信号
血液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液不清洁,变得黏稠,流通不顺畅,直接危害是引起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冠心病、脑梗死、肾衰等疾病的加剧。但这种病发出的不适信号易被人们忽视。其实,血粘稠度增高是有早期预警信号的,稍加留意就能察觉出来。
预警一:晨起时头晕但晚饭后清醒
临床观察显示,血液粘稠度高的人,早上起床后会感到脑袋晕乎乎的,没有力气,更没有睡醒后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的感觉。直到吃过早饭后,大脑才逐渐清醒起来。晚饭过后,精神状态反而最好,很兴奋,有的人甚至到了半夜都没有困意,这可能就是血液粘稠度增高向人体发出的信号。
预警二:午饭后犯困需立即睡觉
正常人吃过午饭后都会有困倦感,但尚可忍受。而血液粘稠度高的人通常在午饭后马上就犯困,有的甚至立即需要睡一会儿觉,否则全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如果睡上一会儿,精神状态就会明显好转。这是因为午饭后血液循环在加速,血液粘稠度高的人,大脑血液供应不足。
预警三:下蹲困难胸闷气短
血液粘稠度高的人群中,以肥胖者居多。这些人下蹲比较困难,有些人甚至无法蹲着干活,否则会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这是因为血液粘稠度高的人,下蹲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过于粘稠,导致血液循环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预警四:视力正常却视物模糊
有些中老年人检测视力并无异常,但经常会出现短暂性视物模糊,甚至突然看不清东西,这种情况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大多都血液粘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顺畅的话,营养物质和氧气就不能及时供给视神经,进而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医学上称之为阵发性视力模糊。
血液粘稠度增高的诱因
1、长期大量吸烟、大量饮酒
2、肥胖、缺乏运动
3、过度悲伤、兴奋、慌恐
4、长时间游泳,身体流失大量水分
5、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理想
6、长期食用过辣、过咸及油腻食物
血液粘稠怎么办
首先,多喝水。很多人血稠是因为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夏天这种情况尤为明显。饮水可使血液变稀,但要讲科学。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可喝水约200毫升。这里的水就是白开水,果汁、碳酸饮料或者浓茶水稀释效果不佳。
第二,多放松。中青年血稠往往与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建议放松心情、疏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第三,戒烟酒。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所以希望大家戒烟限酒。
第四,多吃素。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可加重血黏稠程度,促使动脉硬化。甜食糖分多,能升高血中的甘油三酯,也可提升血液的黏稠度。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第五,多运动。血液黏稠的人应该多运动,有时间就多走走,动一下,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轻中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当然运动之后不要忘记补充水分。
多吃这些食物清血管
血糖稳定剂:普洱茶
普洱茶品性温和,对脾胃刺激相对较小,含有茶多酚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研究发现,普洱茶具有显著抑制糖尿病相关生物酶的作用,有助于稳定血糖。
推荐吃法:普洱茶建议在两餐之间饮用。冲泡时要用100℃的沸水。喝普洱茶最好先洗一遍,因为大多数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数年后饮用,容易沉积尘埃,“洗茶”可达到“涤尘润茶”的目的。
血脂调节剂:燕麦
燕麦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和膳食纤维,可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对调节血脂有很好的作用。而且,燕麦能带来较强的饱腹感,使人长时间不饿。
推荐吃法:建议选择最“单纯”的燕麦,即大片、整粒、不细碎,且不添加任何糖、奶精等成分的燕麦。可用其熬粥,再加些果仁,营养又美味。
血压控制剂:芹菜
芹菜中含有丰富的钾和芹菜素,它们都有利于控制血压。美国心脏协会杂志《高血压》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适当饮用芹菜汁确实有助于降血压。
推荐吃法:烹制芹菜要少油少盐,否则会削弱芹菜的降压作用。可将芹菜焯水后凉拌,或者直接用来榨汁喝。
血循环催化剂:黑豆
黑豆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胆固醇,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花青素还有护眼的功效。
推荐吃法: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用醋泡有利于黑豆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泡制前需要先将黑豆炒熟,放凉后倒入陈醋使其没过黑豆,但需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以免黑豆膨胀溢出。盖好盖后浸泡,等黑豆完全膨胀后就可以吃了。黑豆还可以用来打豆浆或熬汤。
血液净化剂:海带
海带不但是含碘较高的食物,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胶质,其中的胶质成分能结合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具有排毒、净化血液的作用。
推荐吃法:可以直接将海带泡发后,制成凉拌海带丝。不过,由于海带属于凉性,建议身体较寒、体质虚弱的人可以吃些海带炖豆腐,经高温加热后,能中和海带的凉性。
血栓溶解剂:纳豆
纳豆是由黄豆通过纳豆菌发酵制成的豆制品,研究证实,纳豆中的纳豆激酶能“溶解”血栓,防止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此外,纳豆还富含大豆异黄酮、锌、钙与维生素K,不但能补充雌激素,改善更年期症状,还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推荐吃法:为了保持纳豆激酶等成分的活性,纳豆不能加热吃,必须是凉菜状态,新鲜食用。此外,为了保持它有益于心血管的健康特色,不能在里面加入大量油脂,也不建议配合大量动物性食品食用。
血液黏稠的人以肥胖者居多,这些人往往下蹲困难,有些人根本不能蹲着干活,或者蹲着干活时胸闷气短。老年人在血液黏稠的情况下,血液流通不顺畅,一些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供给视神经,视神经和视网膜会暂时性缺血缺氧,医学上称阵发性视物模糊。
” 范志红建议,进餐时可用酸奶替代其他高热量食物,如甜食、饼干、面包、主食等。马冠生指出,酸奶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质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它是酸奶营养价值的核心,而不是乳酸菌。马冠生建议,乳糖不耐受人群补钙可选择酸奶或低乳糖奶产品。
老年性聋是指因听觉系统老化而引起的耳聋。衰老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的方法来逆转此过程,但并不是说老年性耳聋就无法防治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相信这种造福于老年人的“电子耳朵”会在广大中国老年性耳聋人群中普及。
饮水不足会导致体内缺水,不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影响到呼吸、代谢、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糖友若是有严重的心、肾功能异常,或是做禁水-加压试验等,医生也会对饮水量有较严格要求。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不仅可以改善血糖和糖耐量,还可以在血糖降低的同时,也降低胰岛素水平,改善血脂和血液黏稠度。这是因为冬季的早晨,天气比较寒冷,这很容易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收缩,造成血糖血压增高。
据新华网报道,长期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被称为“电子血栓”病,这种疾病已成为潜伏在年轻人身边的“隐形杀手”。(李平峰)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
下肢静脉曲张的压力治疗,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使用医用弹力袜。低压力(预防型18mmHg):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性水肿、久坐久立高发人群的日常保健与预防。二级压力(30~40mmHg)、三级压力(40~50mmHg)治疗型:明显的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妊娠期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不可逆的淋巴水肿等。
近日,悉尼大学药学专业副教授奈尔·威特提醒有心脏病、中风发作风险的患者坐飞机吃药要谨慎。若是患有Ⅱ型糖尿病、心脏病的人群,最好在出行前咨询一下医生或药剂师,咨询自己常吃的药是否合适。
“周围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后,血栓会从血管壁上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其他部位,一旦进入肺部后,就会发生肺栓塞。有统计数据发现,欧洲国家每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人群约为100-200例/10万,死亡人数在50万左右,而美国每年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约为65万例,死亡人数在10万-30万之间。
2.虽然产后很虚弱,但是也要在床上做双腿伸屈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4.注意观察产后恶露的变化情况,头三天是血性恶露,一周后是混合性恶露,两周后基本上是浆液性恶露。7.产后42天内禁房事,避免上行感染,42天后行房事要避孕。
记者 严翔】俄罗斯卫星新闻网2月23日援引美国《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报道称,研究人员发现,久坐看电视时间会增加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静脉血栓会引起肺动脉栓塞,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
一个平日里健健康康的年轻姑娘,因为崴了脚,几天之内便陷入昏迷,12天就离开了人世。除了血栓易发因素本身的预防,还要重视身体机能的状态,通过简单的血液化验和影像学检查,就可以及时发现或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
经检查,同事在他的肺部血管发现了栓塞,结合刚刚坐飞机的经历,医生怀疑正是旅途中形成的腿部静脉血栓所致。服用避孕药、恶性肿瘤、下肢手术、肾病综合征、有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等人群都属于血栓高危人群。
含有氨基酸、甾醇类、乌苷酸、谷氨酸、矿物质及维生素,还含有肾上腺素等多种抗血栓物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力,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含有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血液黏稠度,从而避免血栓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疾病的皮肤表现与冻疮相似,因而容易与冻疮混淆,误诊现象时有发生,轻者造成久治不愈,重者带来不幸。患者自觉灼热疼痛,受刺激后即可引起发作;休息,抬高患肢、冷敷患处可使症状减轻,以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