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儿童性早熟,让不少父母警觉却又摸不着头脑。一项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在通过专业自测发现疑似性早熟症状的1258名4岁至12岁儿童中,有31.32%接受测试的儿童为潜在性早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儿童性早熟就诊率却明显偏低。
在近日举办的2017年度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儿童成长发育自测问卷调查发布。通过这项问卷调查发现,在潜在性早熟群体中,女童比例高于男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文利感慨,儿童性教育不应该是一堂课,而应该是一门课。我国从2007年开始在小学开始进行性教育。
早接触性教育更好保护自己
刘文利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国研发编写了第一套小学性教育教材——《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插图形式,告诉他们青春期发育会经历哪些身体上的变化,女孩月经和男孩遗精应该怎么处理,以及如何清洗生殖器官等很实用的问题。
刘文利说,在过去老一辈人的印象中,小孩子要到十三四岁才开始发育,十七八岁才开始加速。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了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年代趋势”。引导早熟儿童用积极美好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身体发育和人际关系,开展正确的性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彼此尊重、理解、接纳、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或减少对性早熟孩子的歧视和侵害。根据国际卫生教育研究显示,越早接触性教育的孩子,就越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性暴力和性疾病传播。
四大诱因导致儿童性早熟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罗小平教授说,究竟何为性早熟,许多父母对此概念模糊。他说,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的过早发育,如女孩乳房发育,男孩睾丸增大等,就被称为性早熟。如果超过这个年龄,则不属于性早熟诊断范围。在儿童期第二性征过早出现,常伴随生长加速,随着性发育进程,可能出现一系列社会心理行为问题,并导致一部分儿童成年后身材矮小。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等多渠道树立早预防、早发现、规范诊疗的正确理念。
罗小平说,预防儿童性早熟,就要从避免诱发因素入手,揪出造成性早熟的“捣蛋鬼”。
首先,造成性早熟的因素就是遗传基因,约1/4的中枢性性早熟患者是遗传所致,而且,家族性早熟患者多为父系遗传。其次,如果孩子是个小胖墩,家长也要警惕,儿童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儿童性早熟风险,这方面女童高于男童。第三,儿童营养过剩,也是造成性早熟的潜在影响因素。英国一项对女童调研结果显示,儿童早期蛋白、肉类饮食过多,会导致她们初潮提前,也存在诱发性早熟的风险。第四,环境污染,特别是洗涤剂、农药及塑料工业等物质及降解产物,都能够产生一系列造成内分泌干扰物,导致儿童过早发育。
治疗性早熟先要辨“真假”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患病率为0.43%,以此推算,全国范围内约有53万患儿,但其就诊率却不足1/3,这将影响众多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谈及性早熟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罗小平表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应当被关注。在生理方面,性早熟会造成儿童骨骺提前闭合,导致其成年后身材矮小;而对于儿童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可能出现缺乏自信、性格孤僻甚至有攻击行为。此外,早恋、早孕、性犯罪风险也会增大。
性早熟到底要不要治疗,是家长们的困惑。其实,治疗性早熟疾病的前提,区分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简单来讲,人体内控制生殖系统发育的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如果是下丘脑提前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而导致的性早熟,则被称为“真性性早熟”,也叫做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中枢性性早熟,如果预测患儿成年身高受到显著影响或可能导致早初潮时,则需要积极干预治疗。而假性或外周性性早熟则需要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罗小平强调,目前大众对中枢性性早熟的认知度低,从而造成患儿就诊率低以及治疗不规范现象。
为响应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针对中枢性性早熟发病率快速上升趋势,同时提升大众对该疾病的认知与管理,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的“关爱?成长——儿童性早熟公益健康教育项目”于2017年1月在北京正式启动,计划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与全国200所小学和20家医院合作,对儿童性早熟提供早期干预、个性化治疗等解决方案。同时,该项目通过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儿童性早熟知识公众传播平台及规范化管理示范基地,为患儿和医生搭建线上线下的沟通平台。
刘文利表示,性教育是儿童“必修课”,对于性早熟儿童则意义更为凸显。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性教育内容重点不同,从帮助他们了解生理变化开始,逐渐解决心理、人际交往以及青春期的萌动甚至爱情等问题。
链接
自测让三成性早熟潜在患儿浮出水面
儿童在不同年龄表现出的第二性征,是判断其性早熟的重要指标,儿童成长发育自测问卷的发布,给众多患儿家庭提供了一面“镜子”。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项目与培训部副主任岳野介绍说,家长通过填写儿童发育状况,可以了解目前儿童发育是否处于正常阶段。根据儿童实际年龄、第二性征开始时间,是否出现生长加速等问题进行判断,对就医提供了积极指导。
在自测问卷的调查中,有1258名4岁至12岁儿童的自测症状疑似性早熟,在随后的进一步诊断中,发现其中潜在性早熟患儿为31.32%,女孩潜在性早熟的比例高于男孩。测试人群中,男孩遗精年龄中位数为11岁,女孩初潮年龄中位数为10岁。
岳野表示,性早熟诊断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临床医生进行综合评估。问卷主要目的是提高家长的疾病意识,提醒家长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并指导其就医。
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一点一滴进步都给爸爸妈妈带来欢乐。这时建议家长准备不同材质的纸张,增加宝宝的触觉敏感性,通过撕、抓、揉、拉、放等动作,锻炼手指协调能力以及指关节灵活性。但玩的时候要注意看护宝宝,不要误食,不要给宝宝太过锋利的纸,避免划伤,撕纸后及时洗手。
微量元素,是指机体内含量少于0.01%的元素物质,即人体内含量极少、每日需要量在100毫克以下的元素。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增加婴儿户外活动,对婴幼儿微量元素的补充也非常重要。
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机构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一种名为罗伊氏乳杆菌的益生菌或能有效缓解婴儿过度哭闹现象。研究人员认为罗伊氏乳杆菌能有效缓解母乳喂养婴儿的过度哭闹。
进入冬季,室外寒冷、室内缓和,一冷一热的变化很容易让婴幼儿生病。医生们提醒,幼儿急疹虽然一年四季可见,但以冬春季发病居多,而且初期很容易与普通感冒混淆。到了医院,医生结合孩子之前的发烧症状判断,孩子得的是“幼儿急疹”,之前的发烧并不是普通感冒,而是“幼儿急疹”的前期症状。
腹式呼吸 平躺在床上,屈髋屈膝,深吸气将腹部鼓起至最大程度,呼气将腹部肌肉收紧至最大程度。骨盆运动 平躺在床上,屈髋屈膝,吸气时腰部慢慢抬离床面,胸廓臀部不离开床面,然后呼气,臀部肛门收紧,腰部向下压床面。
在产床上,不少产妇疼得大喊大叫,这不仅容易引起肠道胀气,还会让产妇使不上劲儿。想顺产更顺畅,产妇要掌握以下分娩技巧:
不少孕妇怀孕后喜欢穿平底鞋,觉得更舒适也更安全,其实不然。出于舒适度和安全性考虑,建议孕妇穿2~3厘米高的低跟鞋或坡跟鞋。孕晚期的孕妇不要穿系带鞋,以免增加穿鞋和脱鞋难度,同时避免因踩到鞋带而跌倒。
一提到流产,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孕早期才会发生的事,其实不然。如重度贫血、高血压等慢性病,可能造成胎盘梗塞、胎儿子宫内缺氧,容易引发流产。刘芙蓉主任提醒孕妇要注意鉴别子宫收缩和胎动,前者会导致整个肚子变得硬邦邦的,后者一般只会引起肚子局部发硬。
近期感冒发烧的孩子很多,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惊厥之一,高发于6岁以内的孩子。”专家表示,热性惊厥患儿多数预后好,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其风险增大: 1、低热抽搐,体温低于38℃就发生惊厥发作;
张利指出,婴幼儿以及儿童斜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四大危害。手术是治疗某些类型斜视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对于戴镜还不能完全矫正斜视的孩子,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因为婴幼儿期间发生的斜视,多与控制眼位的融合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只通过增强眼球运动无法予以改善。
靓汤姐姐: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大多都属于病毒性感染,尤其现在进入冬季,气温下降,大家多喜欢待在室内,这样更增加了病毒传染的机会。小儿平时补充足量的蛋白质、增强免疫能力也很重要,可以试试番茄豆腐生蚝汤、胡萝卜白萝卜玉米煲龙骨、太子参无花果煲瘦肉等汤水,记得喝汤要连渣一起吃。
Rh血型是人类的一种血型系统,有阴性与阳性之分,仅次于ABO系统。母亲Rh阴性、父亲Rh阳性,可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及早作血型检查,可及早做好孕期中的母婴监测,采取措施预防溶血症的发生。
经过仔细查问病史、体格检查、大便及血液化验,涵涵被诊断患上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轻度脱水。赵辛表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除及时就医外,腹泻期间无需禁食,不过,要避免给宝宝吃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吃高糖食物和生冷食物。
益生菌不仅能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发热时间和咳嗽等,宝宝肠胃差也可以适当使用。孩子腹泻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可保护肠道黏膜,排除有害菌,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当前,本市正值季节性流感高发期,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两家市属儿童专科医院患儿爆满,大量三甲医院儿科门急诊量也成倍增长。“家长们只要能等,我们加班加点也一定给孩子们看病,但现在医院里患儿太多,交叉感染现象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