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月19日 夜班
地点:武汉青山区方舱医院A舱
本来计划着前半夜小眯一会儿,养足了精神迎接战斗,但躺到床上的我却没有一丝睡意…
凌晨50分,万籁俱寂时,我们这A组小分队再次悄悄的出发了。
凌晨1点到达方舱医院,大家开始熟练的穿戴防护装备;抬眼看去我的战友们一张张还显稚嫩的脸上此时却写满了骄傲和倔强。进舱之后,和上一班的战友们交接,心里默默记下需要重点关注的病人。进入病区,全部173个病人中大部分都已经睡去,但我和董艳丽主任、刘珊珊医师还是花了1个多小时时间来回巡视了几遍病房,然后低声用对讲机和B舱的战友报备情况。当我们坐回医生办公室,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已经湿透,在脑海中重新过一遍患者情况后,开始处理医嘱和病历,已经充满雾气的护目镜让我们每敲一个字都要在键盘上仔细的寻找摸索,困意时时袭来,为了驱走睡意赶紧站起来一下,然后再坐下继续,此时的方舱医院显得格外安静,只能听到医护人员指尖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凌晨4点半钟,医嘱病历处理完毕,我们三个商量着轮流休息一下,发现没有床,只能席地而睡 靠椅而眠,凌晨6点钟,病房里开始喧闹起来,护士清晰而又遥远的声音传来:1病区22床胸闷、呼吸困难、指脉氧93、请求处理,4病区2床头晕、血压180/90mmHg请求处理.....睡意全无、董主任紧急安排分工,处理突发情况。
这边刚处理完,又有一大帮病友在聚集着讨论说不知道吃的西药、中药有没有用,啥时候能好,我又赶紧过去跟大家科普新型肺炎的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其中一个叔叔对我说,听你讲完啊,我们对自己早日康复更有信心了!
忙忙碌碌,不知何时,接班的战友来了,再次给他们叮咛嘱托后,我们又花了近1个小时脱掉层层防护装备,出舱的那一刻,外面已是万里晴空。
没错,每个黑夜都会迎来白昼,每一次的苦难都会造就辉煌,我们终将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加油武汉!加油祖国!(郑州市二院 康紫厚)
杨跃杰,男,1967年出生,河南郑州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7月入党,主任医师。历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内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等职,现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病区重症医学科主任。
来武汉已经24天了,我们也逐渐熟悉了武汉的气候,虽是荆楚之地,但进入了阳春三月,天气仍是阴晴不定,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细雨霏霏,有时还会夹着阵阵狂风和丝丝寒气。
疫情来得突然,医院快速进入了“备战”状态,护理部作为全院护理工作的总统筹,朱桂萍主任和李丽主任,便是其中的主要负责人。她们每天需要牵头完成的事情有很多,除了日常病房护理工作外,还要将精力投入到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中来。
今天是来到武汉的第十九天,天空飘着零零碎碎的小雨,本来是后半夜的班,指挥部临时通知下午2点进舱协助处理中医药工作。
2月22日下午,河南首批支援湖北技师医疗队从郑州出发,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的张瑞博也随队出征。
郑州市二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白永杰回忆道:我们是在夜里20:00接班,经过重重防护后,我和往常一样,按时进入方舱医院,开始了常规查房,询问病人一般情况,一开始的一切都很顺利;结束第一轮排查后我们返回到了各自办公位置,心想:希望这个夜班大家都平平安安的,这样最好!
早上邱海燕打电话问我吃不吃饼干,我一脸迷茫,她笑着说:“二月二、龙抬头、吃煎饼、炒黄豆。没有煎饼,就以饼干代替吧!”
从2月9日随医疗队紧急赶往武汉至今,“申妈妈”已经在武汉疫情一线连续苦战16天;如果从大年三十返回医院备战疫情算起,她已经连续在疫情一线工作32天。
第一天进仓,第一眼看见病人,他们普遍焦虑不安的神情印在我的脑海;现在,他们可以和我们放松地聊家常、谈心,这种改变令人欣慰,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战打响之时,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他们日夜坚守,默默付出,用无私和大爱汇铸铜墙铁壁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安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要求站在第一线。他们有的是医院业务骨干、有些是年轻的医生护士、有的是坚守岗位的保洁、安保,他们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用“平凡”之躯抒写出“不凡”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