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武汉已经24天了,我们也逐渐熟悉了武汉的气候,虽是荆楚之地,但进入了阳春三月,天气仍是阴晴不定,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细雨霏霏,有时还会夹着阵阵狂风和丝丝寒气。不过我们的心情就像是雨后的晴天,逐渐晴朗,日日明快。方舱内的患者较满舱时减少了一半,工作的压力也明显减轻,每天都能看着患者出院。
今天就又有三位特殊的患者要出院了。她们都是我们的老患者,从开舱就住进来了,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纷纷出院,可他们几次复查核酸都是阳性,她们失望,沮丧,情绪不稳定。我,康紫厚,刘姗姗得知后每次上班都会把他们几个作为重点对象来关注。耐心开导,树立他们治疗的信心,一位叔叔情绪极度低落,干脆就不吃药了,也不活动,每天就躺在床上,我和他长谈,做他的思想工作,把药分好,看着他服下。最终他被我的诚心打动了,说:你们撇下一家老小,大老远的跑来给我们治病,穿上这身装备不透气,受这么大的罪,对我们比亲人还要亲,我也想通了,这个方舱就是剩我一个病人,我也要和病毒抗战到底!在方舱,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今天这三位“老大难”终于要出院了。康紫厚撇下手中的工作抢着来帮患者提行李,边走边嘱托她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要注意手卫生,集中隔离时心态要平和,饮食起居要规律,在室内要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疫情最终的胜利还是要靠武汉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亲自把她们送到门口,一位阿姨深情地对我说:你们对我们像亲人一样,这要走了我还真有些舍不得你们。我会永远记着你们这几个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白衣战士,有机会再来武汉,我一定盛情款待!目送着她们离开,我内心也默默地祝福:希望武汉快点好起来,恢复往日的繁华,也让我再次登上黄鹤楼去眺望那滚滚的长江,去看看武大的樱花!(郑州市二院 董艳丽)
杨跃杰,男,1967年出生,河南郑州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7月入党,主任医师。历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内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等职,现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病区重症医学科主任。
疫情来得突然,医院快速进入了“备战”状态,护理部作为全院护理工作的总统筹,朱桂萍主任和李丽主任,便是其中的主要负责人。她们每天需要牵头完成的事情有很多,除了日常病房护理工作外,还要将精力投入到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中来。
今天是来到武汉的第十九天,天空飘着零零碎碎的小雨,本来是后半夜的班,指挥部临时通知下午2点进舱协助处理中医药工作。
2月22日下午,河南首批支援湖北技师医疗队从郑州出发,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的张瑞博也随队出征。
郑州市二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白永杰回忆道:我们是在夜里20:00接班,经过重重防护后,我和往常一样,按时进入方舱医院,开始了常规查房,询问病人一般情况,一开始的一切都很顺利;结束第一轮排查后我们返回到了各自办公位置,心想:希望这个夜班大家都平平安安的,这样最好!
早上邱海燕打电话问我吃不吃饼干,我一脸迷茫,她笑着说:“二月二、龙抬头、吃煎饼、炒黄豆。没有煎饼,就以饼干代替吧!”
从2月9日随医疗队紧急赶往武汉至今,“申妈妈”已经在武汉疫情一线连续苦战16天;如果从大年三十返回医院备战疫情算起,她已经连续在疫情一线工作32天。
第一天进仓,第一眼看见病人,他们普遍焦虑不安的神情印在我的脑海;现在,他们可以和我们放松地聊家常、谈心,这种改变令人欣慰,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战打响之时,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他们日夜坚守,默默付出,用无私和大爱汇铸铜墙铁壁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安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要求站在第一线。他们有的是医院业务骨干、有些是年轻的医生护士、有的是坚守岗位的保洁、安保,他们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用“平凡”之躯抒写出“不凡”之魂。
冲往疫情一线毫不犹豫的汉子,面对两个年幼孩子的拥抱,却犹豫了,最后只能含泪狠心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