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月23日
地点:武汉青山区方舱医院
脱下防护服,至少需要30分钟,每道工序都要不少于15秒洗手,整个流程得洗14遍手!
半个月,病人的情绪从不安到镇定
转眼间,我们抵达武汉抗疫一线已经16天。从开始的紧张、激动到现在的从容、镇静,我们经历了不少考验。
第一天进仓,第一眼看见病人,他们普遍焦虑不安的神情印在我的脑海;现在,他们可以和我们放松地聊家常、谈心,这种改变令人欣慰,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们医疗队援助武汉青山区方舱医院,我负责“感控”工作,“感控”就是感染防控。每天上夜班,凌晨12点起床、洗漱,简单吃点东西,背上我的专用武器“消杀壶”,坐上班车,奔赴属于我们的战场——方舱医院!
防护措施不能有丝毫马虎
我负责为战友们做消杀,并协助他们完成所有防护措施,他们进入病区前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是穿上防护装备,他们出病区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安全地脱下防护服、完成消杀,这些工作由我来检查并协助完成,我要确保万无一失,为每一个战友的安全负责。
全部操作流程很繁琐,但却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七步洗手,戴帽子,戴口罩,戴手套,穿防护服,穿靴套,戴防护镜,戴二层手套,再戴帽子,戴口罩,穿隔离衣,戴第三层手套!经过这些步骤,他们穿好防护服,我要为他们一个一个检查密闭性,不能有一丝漏洞,要完全避免有皮肤暴露在空气中。
一切检查完毕,我的队友已经感觉呼吸困难,浑身出汗了,但也只能简单地适应后,赶紧进舱工作。投入了工作,大家很快忘记了进舱前的不适,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忙碌着。
这时,我开始将用过的护目镜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再把每一个护目镜捞出反复用清水冲洗。闲暇时间,我马不停蹄地去把紫外线灯打开消毒,为下班脱防护服营造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一丝不苟的操作
转眼就到了下班时间,我要指导保安、保洁和医疗队员脱防护服。先前觉得“穿衣”已经很麻烦,但跟“脱衣”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脱衣”实际操作起来,至少得30分钟以上, 而且几乎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不少于15秒的洗手,整个流程下来得洗14遍手!
所有的动作都有讲究,手可以接触哪里,不能接触哪里,都有专用的手法。而且动作要非常谨慎缓慢,这是为了防止产生气溶胶传染。最后出门前,用消毒剂喷撒全身,然后再上车,下车再次喷消毒剂后方可进入宾馆!
下班回到驻地,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房间,看见床的那一刻,一下子瘫在床上。真想好好睡一觉,但是我们还得做好最后一层防护:把所穿的衣服全部用开水烫一烫,再洗上半个小时的澡。
经过这么多的程序,我们才能让家人放心、让队友安心。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一丝不苟的操作,万无一失的严密流程,让所有人保持必胜的信心!加油,胜利就在前方!(郑州市二院 钞杰)
杨跃杰,男,1967年出生,河南郑州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7月入党,主任医师。历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内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等职,现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病区重症医学科主任。
来武汉已经24天了,我们也逐渐熟悉了武汉的气候,虽是荆楚之地,但进入了阳春三月,天气仍是阴晴不定,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细雨霏霏,有时还会夹着阵阵狂风和丝丝寒气。
疫情来得突然,医院快速进入了“备战”状态,护理部作为全院护理工作的总统筹,朱桂萍主任和李丽主任,便是其中的主要负责人。她们每天需要牵头完成的事情有很多,除了日常病房护理工作外,还要将精力投入到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中来。
今天是来到武汉的第十九天,天空飘着零零碎碎的小雨,本来是后半夜的班,指挥部临时通知下午2点进舱协助处理中医药工作。
2月22日下午,河南首批支援湖北技师医疗队从郑州出发,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的张瑞博也随队出征。
郑州市二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白永杰回忆道:我们是在夜里20:00接班,经过重重防护后,我和往常一样,按时进入方舱医院,开始了常规查房,询问病人一般情况,一开始的一切都很顺利;结束第一轮排查后我们返回到了各自办公位置,心想:希望这个夜班大家都平平安安的,这样最好!
早上邱海燕打电话问我吃不吃饼干,我一脸迷茫,她笑着说:“二月二、龙抬头、吃煎饼、炒黄豆。没有煎饼,就以饼干代替吧!”
从2月9日随医疗队紧急赶往武汉至今,“申妈妈”已经在武汉疫情一线连续苦战16天;如果从大年三十返回医院备战疫情算起,她已经连续在疫情一线工作32天。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战打响之时,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他们日夜坚守,默默付出,用无私和大爱汇铸铜墙铁壁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安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要求站在第一线。他们有的是医院业务骨干、有些是年轻的医生护士、有的是坚守岗位的保洁、安保,他们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用“平凡”之躯抒写出“不凡”之魂。
冲往疫情一线毫不犹豫的汉子,面对两个年幼孩子的拥抱,却犹豫了,最后只能含泪狠心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