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真实的艾滋病病人的故事写出来,供热烈追求情感和婚外性生活的人们引以为戒,在传统观念已被摒弃的年代,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家庭悲剧中认识到洁身自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某某,男性,现年 64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17年6月8日,因腰部损伤在县中医院就诊,术前筛查显示其血液有问题,即刻转介到县疾控中心。2017年 6月9日确认HIV阳性,随后,其家属被确认为HIV 感染者。确诊当天,根某与大多数病人相同的表现是:惊恐、不安还有绝望,不一样的是他在面对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咨询时,选择了要么沉默、要么支支吾吾的逃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从新调整工作思路,从保密、关怀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干预,他低下了头,难过、自责还有愤怒使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根某某生活在一个距离县城40公里之外比较偏僻的乡镇,无输血、卖血史。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儿女双全的他日子过的倒也平淡而幸福。六年前,一名本村寡妇—小花走进了他的生活,小花比其小十岁、性格开朗,面相较好,早年丧夫使她显得柔弱又可怜,根某从开始的柴米油盐的帮助到后来的去其田地里帮其干农活,使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直到逾越最后道德的防线,发生了性关系。后来,根某发现小花在与其交往的同时,还分别与本村另外两名男性存在不正常关系.此时,村子里对小花的风言风语及其妻子对行为已有察觉,他跟小花长达2年之久的婚外情彻底得以了断。再后来,大家对小花不检点的行为都越来越反感,其去世的丈夫年轻时因卖血感染艾滋病,又同时传染给小花的消息走漏后,村子里炸开了锅,包括根某在内,凡是跟小花有过关系的男性人人自危。尽管如此,面子和隐私的原因,使其抱着侥幸的心理一直未做检测,根某在愧疚和忐忑不安的状态下与其妻子生活着。直到2017年他和老实、善良的妻子都被确认感染HIV,这个残酷现实犹如当头一棒,彻底激醒了他。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及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对艾滋病恐惧、紧张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目前,根某夫妇均已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生命是珍贵的,更是脆弱和无常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存在于我们身边,可惜,总有一些人抱着侥幸的心理忽略这一点。但在直面生命变故时,该有的悔恨、该流的泪水,就是曾自欺欺人的代价。
点评:
非常好的一个案例,现实版的《丁庄梦》。本文揭示了艾滋病防控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人性之欲,引人深思。本文应该是来源于既往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高发区,面临艾滋病传播的转型,要反思其后续影响,信息泄露,现实性传播干预等问题;传播链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小花是阳性吗?如果从小花的角度进行,她的故事更有挖掘潜力。
本文节选自《艾滋病防治典型案例汇编》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它象征着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人们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1月26日上午,主题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今年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防治日。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从近几年报告病例的感染途径来看,艾滋病病人主要以性传播为主。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够做到洁身自好、杜绝不洁性行为,就可以有效避免感染艾滋病,只有那些知行分离、发生高危行为的人群才有机会感染艾滋病。
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我写工作汇报的思路。拿起电话,听到检验科的同志报告:又确诊了一个大学生,请他来咨询室了。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你看到一个50多岁的父亲失声痛哭时,你的心里会有多大的阴影面积?
他打电话给已经在北京工作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停顿了好久,才颤抖的语调说:自己在2017年11月已经在医院确诊了HIV。他如遭雷击,完全懵掉了。
从小听说过艾滋,小学就知道什么是艾滋,初中高中把艾滋病毒当做病毒中的特例重点讲解过,挺不可置信的,我竟然成为它感染人群中的一员。
阳光明媚的午后,心情低落的小赵由爷爷陪着来到区疾控中心,结果他早已知晓,十八九岁的年龄,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追逐着美好的梦,被HIV无情的击碎。
他今年34岁,已婚,还有2个孩子,夫妻关系一般,20岁时去外地和一个同龄的男性在一起居住,时间长了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后来就发生了关系,至于后面的事情他也不愿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