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看来,拥有着高学历的学子们往往风度翩翩,谈吐不凡,拥有着傲人的薪资,从事着高端的职业。但是,此前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参与的一项全国性精神健康方面的调查发现:抑郁症患病率有所增加,并且抑郁症“偏爱”高学历高智商人群。
高学历高智商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同样也带来了各种困扰,这一点在科研领域尤为突出。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一场由知乎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手举办的主题盐沙龙拉开帷幕,这场关注科研人群心理健康的科普活动同时也通过知乎Live的形式进行了直播。
活动邀请到几位著名的心理学专业人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李松蔚博士、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徐凯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蔺秀云、澳洲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王怡蕊组成了“专家团”,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抑郁症的种种现状与应对措施。
高压之下,必有“郁”夫
科研人员的压力在哪里?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令科研人员感到[痛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答主AI Euler从心理层面上给出了一个接地气的回答:
这些压力(痛苦)来源于自身对心理、职业、未来、学术的一种“迷惘”,而徐凯文在盐沙龙上表示,还有一种压力非常重要,这种压力是一种科研圈的背景压力,那就是来自于“钱”的压力。
“当你有机会拿到很多项目可以拿到很多钱的时候,当你接了很多项目的时候,毫无疑问要有很多人去做,所以很多压力是来自于拿了那么多重要的项目。为什么要拿那么多的项目呢?我都已经是一级教授了,为什么还要拿那么多的项目呢?好像就是一个面子,我这么一个大牛怎么可以没有一个几百万的项目,但是问题是,你要知道这些科研经费是什么,这些科研经费不是钱是工作,是压力。”
由此看来,压力,有时候不仅仅来源于学生自身,同样导师也会出现很大的压力。徐凯文老师讲到:目前,很多优秀的985、211大学的科研圈,呈现出一种“论文大跃进”现象。
导师们想要在高校的科研系统中生存下来,他们同样有着巨大的压力,导师们要发布大量论文、学术文章才能保证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的称号……所以也不难看到大量导师们都超负荷工作,糖尿病、高血压、心脏骤停猝死、抑郁症、忧虑症等慢性病也就找上门来。
如何预防慢性病的来袭?徐凯文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与其想着如何吃药,如何对抗焦虑和抑郁,不如管理好自己的科研,保证生活的平衡,让自己活得更加健康,每当陷入抑郁时,就想一想,科研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深思的话题。
是什么掠夺了你对科研的信仰
现场,澳洲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王怡蕊讲了一个小故事,她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快乐进程的研究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与出过交通事故有了身体残疾的残障人士和大学生相比,残障人士的快乐值居然要高于大学生群体,而且伴随着学历的增高,快乐值也就越低。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项科研项目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和普通人一样,如果对工作失去了快乐感,失去了兴趣,那该如何排解这份压力?
徐凯文讲到:“很多时候研究生的压力都是来自于导师,这大概是一个事实。”他认为,不少学生特别怕导师,怕导师批评,怕自己的论文导师不满意。所以就会很担心,这也会影响自己做事情的状态与情绪。有些学生做完了,宁愿压在自己手里,然后还要积攒很大的勇气才能把自己的作品上交导师,这些学生都犯了一个通病:把导师当成了一个批判者的角色。
蔺秀云对此情况也提出看法与建议:“我最想说的一点就是把导师放在一个合作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批评你、指责你的那样一个角色,可能你跟导师相处的时候,你就可以表达出你的想法,也可以把你的东西交给导师。”将导师与学生这两者的身份摆正,让导师充分知道自己的情况,了解实际状况,这样导师们也从批判者身份转换为帮助者身份。
感受来自论文的恶意
对不少喜欢认真做科研的人来说,论文是摆在他们的一座大山,甚至可以算作一大人生“梦魇”。要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论文却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往往需要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也让他们慢慢丧失对科研课题的兴趣。盐沙龙现场的几位嘉宾,也都曾被论文折磨过。说起论文撰写,他们纷纷回忆起过往写论文时的经历,并分享自己如何应对写论文所带来的焦虑或者抑郁等负面情绪。
徐凯文奉劝大家要“先完成,再完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很烂,觉得自己做的很糟糕,也写不下去。但是很多时候,无论多烂,都要写下来,然后给导师。这个动作完成之后,焦虑就会转移到导师身上,然后再改,由于数据是真实的,实验也是自己做的,只要根据导师的指导改出来就可以,最后再进行逐步完美。
“没有人期待你能够一下子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科研结果,现在这个示范你能拓展一点点,就是非常不错的进步。”徐凯文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在场的以及网络上一起观看Live的朋友们。
高压环境与对自我的高要求,造成了抑郁情绪在科研领域弥散的现状。知乎与北师大心理学部希望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沙龙分享与科普,借助心理学专家的知识与力量,帮助科研人群了解并正确面对抑郁情绪。此外,抑郁症也影响着更为广泛的大众人群,知乎将携手平台上的众多专业用户、亲历者,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更多人了解、对抗抑郁症。
【环球网综合报道】对于30%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普通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据法国欧洲第一电台5月9日报道,法国精神疾病科研合作基金会FondaMental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会使抑郁症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家人对产妇的精神关怀十分重要,多给一点关心、爱护,鼓励她们增加自信心,对于预防产后抑郁具有积极意义。如果上述方法仍无法改善产妇的抑郁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比如用舍曲林或帕罗西汀。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100个人中就有接近5个人患病。贾福军教授介绍,仅有约两成抑郁症患者被干预,不到10%的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会接受抗抑郁治疗或服用药物。
现代社会,失眠、熬夜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手机控”们的睡眠时间更是缺乏。总的来说,睡前玩手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睡眠质量,长期来看,还会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睡前应该做到关闭手机,放松身心。
由此可见,卧室灯光太亮的确会引发诸多健康问题,睡眠环境还是暗些比较好。(肖雨)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目前的研究领域为健康、环保、水利、节能、气象、人工智能、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
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如果我们的日常饮食中缺乏这些特定的氨基酸,不仅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合成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过程也会受到影响。
英媒称,新研究警告说,睡眠时任何种类的光线——无论是从窗帘缝隙透出的光,还是智能手机的闪光——都可能为罹患抑郁症铺路。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3月12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夜间卧室里哪怕一丝光亮都可能通过干扰你的生物钟而造成抑郁症状。
“郁证早期是和肝气郁结有关,是气机不畅和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当从疏肝解郁、调理五脏、调理脑神经入手。“另外,有些抑郁症患者是气血不足为本,调理气血后体力改善,情绪也会有所好转。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最近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居世界十大病种的第4位,预计2020年将跃至第2,紧随心肌梗死之后。张晋强调,中医讲“不治常得中医”,治疗还是以养生调情志为主,而不是任其发展到抑郁症时期。
胡海岚团队发现: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依赖于大脑中最主要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受体NMDAR。将来,人们有望通过胡海岚团队的这项研究,研发出既能够普遍、快速奏效,又没有副作用的抑郁症阻断药物。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抑郁症对心脏的危害与肥胖、高血压一样。这项近10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在因心脏病而死亡的病患中,因抑郁症而导致心脏问题的占15%。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5%的死亡是由抑郁症所导致,而高血压和吸烟导致心脏相关疾病死亡的概率分别是8.4%和21.4%。
美国俄勒冈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妈妈如果出现产后抑郁症状,宝宝容易感到压力,进而出现细胞层面的变化。研究人员采集宝宝的唾液样本检测“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变化,并了解妈妈们的抑郁情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丘峻朝介绍,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内发生抑郁症状,常发生在产后两周,可持续数周至一年甚至一年以上。必要时可到医院心理科就诊,请心理医生协助诊疗,丈夫也要给予产妇更多的信心,一同渡过难关。
产后抑郁症困扰着不少妈妈。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唱歌能帮助妈妈们尽早摆脱抑郁。我们的研究结果之所以令人兴奋,在于组织妈妈们参加社区活动之类简单办法能帮助她们走出产后抑郁症的困扰。
近日,固始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网监大队、西关派出所多警联动,快速反应,成功救出一患有抑郁症轻生少年,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