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下棋、刷微博、聊微信、视频聊天……眼睛每天12个小时“拴”在手机上,半年下来,王大爷头晕眼花得厉害。医生检查后告诉他,这是玩手机时间太长造成的。
南海网调查显示,有49.2%的网友表示父母除正常通讯外,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其中有17.9%的网友表示,父母玩手机时长超过5小时。
另据调查显示,因为长时间玩手机,有69%的网友的父母延迟睡眠时间,50.7%的网友的父母减少了户外健身、娱乐时间,43.6%的网友的父母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21.1%的网友的父母产生了重度手机依赖,影响了正常生活。
武汉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陈辉忧心地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染上了“手机依赖症”,门诊经常遇到玩手机出现健康问题的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正在衰退,长时间看手机更容易引起或加重原有疾病。比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加重颈椎病,长时间盯着手机小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缺乏睡眠会加重高血压病,长期静坐容易血液黏稠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
陈辉提醒,老年人每天玩手机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每次不要超过10分钟。他建议,子女们不要只使用社交软件或打电话和父母沟通,平时应多抽时间陪伴父母,多带孩子回家看看。老年人要多参加社区活动,通过棋牌活动或体育运动结识更多朋友,建立更多社交圈子。
已从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退休的章汝先教授认为,老年人玩手机应有克制,不能盲目相信各种网络信息。“最主要的是要拓宽日常人际交往的广度,增加业余生活的多样性。”章汝先说,子女要经常跟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子女生活状态,减少父母翻阅朋友圈的几率。
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岳筱雯认为,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老年人生活、心理状态也会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各层面应重视中老年群体的生活与心理。“岳筱雯认为:“人际交往和谐、团体活动充裕,老人对手机网络的需求自然会更加理性。”
章汝先表示,老人热衷于玩手机应该从两方面看待。“首先,多数老人摸索各种手机应用,主要出于与时俱进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实际需求,包括能够与家人多些话题,与家人聊天,了解家人生活,并通过一些应用软件方便生活。”章汝先说,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从而加剧老人的孤独。
这个周末,新郑飞往昆明的飞机上,河南女护士通过望、闻、问、切,找到病因精准施救发病七旬老人的视频,被乘客拍摄上传朋友圈后,迅速扩散成了引发全国网友关注的社会正能量,记者多方打听了解到,女护士名叫周娟,来自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紧张的疫情之下,一些身患心血管重疾的老人,同样值得关注。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近期先后完成3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3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的72岁,最大的77岁。
面对“跌倒了该怎么办”的问题,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爬起来”。但如果是老年人跌倒呢?专家表示,老人最好不要马上急着站起来,旁边的人看到老人跌倒,也不要着急去扶,先判断是否有骨折,如果是骨折,贸然移动,很可能会造成复杂骨折,提高治疗的难度。
近日,75岁的刘奶奶(化名)自感不适多日,在家人的陪护下到清远市人民医院看病,谁知在前往医院的路上病情迅速加重,刚踏进医院的住院大厅,就口吐鲜血倒下了。
上海的陆阿婆在电商平台购入一双某品牌“老人鞋”,不久鞋子即出现开胶等问题,联系客服要求退货,工作人员搪塞几句之后便再无音信;赵女士在某超市为母亲买了两双“老人鞋”,售前承诺“一年内鞋底开胶免费换新”,但时隔半年,鞋底就开胶断裂,赵女士前去更换,售后人员却以“开胶太少”为由拒绝更换……
七旬老人每天早早醒来,无故靠在床头伤心哭泣。12月7日,家属带老人到医院看病,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得知老人8月曾中风,诊断患者为卒中后抑郁。
专家提醒,适当的补偿心理能够理解,但应警惕“报复性”刷机影响健康。控制玩手机的时间,调整好姿势,增强户外运动,才有利于健康。
昨天记者获悉,市人防办会同市住建委发布了《北京市地下空间使用负面清单》(下称“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地下空间的使用行为,防范再利用后出现反复治理问题,共涉及住宿、餐饮、教育等13类24项地下空间禁止项目。
2017年5月,朱老伯的老伴因为手术需要,进行了传染病术前检查,其中HIV初筛阳性,后经省会市疾控中心确认为HIV阳性。在某水区疾控中心的建议下,朱老伯也做了艾滋病抗体检测,2017年5月22日,经市疾控中心确认为HIV阳性。
有一次晚上去找她时,感觉家里不对劲,进屋一看有两三个老头都在那里,也有几个五六十岁的老婆,最让她吃惊的是还有一个十二三岁左右小女孩,看上去小女孩有智力问题,其中一个女人让小女孩为一个老头服务(推拿、按摩),为此这些老头经常去那里消遣,每次花费100-200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