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保持体形一周运动一至两次就够
真相:
一周四到五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周一至两次的运动实在无法担负起保持体形的“大任”,运动生理学家克里斯·乔丹表示,为了能让你的运动有所成效,一周至少3至5次的频率是最基本的。而乔丹的理念与美国心脏协会的官方杂志《流通》上发表的文章观点不谋而合,该文认为,对于需要通过运动来保持心脏健康的人群来说,一周4至5次的运动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运动量不够等于白忙活一场。
误区:
坚持做记录可以控制饮食
真相:
奖励自己的美食会添乱
即使我们努力去关注并记录每天送进体内的食物搭配和卡路里含量,但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总是会给自己平添太多的奖励机制。“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活动量”,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运动专家菲利普·斯坦菲斯表示,“而另一方面又低估自己的饮食量。”在一场大汗淋漓的健身结束时,迫不及待告诉自己可以放纵一次,卡路里也许能够“收支相抵”,但其实这时候一般都是一笔“糊涂账”,到头来奖励自己的美食又打乱了整个饮食计划。
误区:
功能性饮料是最好的补水方式
真相:
白水才是最好的补充
大部分的功能性饮料说白了还是糖和水。专家建议运动过后,最好的补给是白水和高蛋白质的小零食,因为蛋白质才是运动过后重塑肌肉状态的最好资源。如果你觉得那不如喝点蛋白粉冲剂来得更实惠,这就错了,像蛋白粉一类的蛋白质补充剂的成分可能“真真假假”让你傻傻分不清,而含有真正蛋白质的小零食就不必有任何担忧了。
误区:
力量训练只适合男性
真相:
女性也可以塑造体型
力量训练是增强肌肉的最好方式,听起来应该是男性专属。多年来,由于发展历史和健身观念的不同,我们曾对健身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许多女性认为过大的肌肉块影响美观,所以对力量训练“敬而远之”。但对于目前越来越多“女汉子”涌入健身圈的时代,其实力量练习同样也是非常有益的,适量的力量练习不仅可以增加肌肉的弹性、塑造体型,而且还能延缓衰老,是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肌肉就能变得更美观,使人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误区:
运动是最好的减肥方式
真相:
饮食习惯起的作用更大
如果你想减肥,那就别做梦可以通过运动来抵消任何你吃进去的东西。专家表示,那些成功减重的人一般都是在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健康饮食习惯之后才开始出现“奇迹”的。得克萨斯大学运动专家菲利普·斯坦菲斯表示,“从减肥的角度看,饮食习惯比运动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编译 陈佳莉
现在,健身运动非常“热门”,很多人也乐于参与,既提高了身体素质,也对心理健康有益。正确的准备活动方式是:先进行中低强度的慢跑、蹬自行车或游泳等运动来热身,然后再进行动态拉伸。
停经后7~10周要做超声排除宫外孕、核实孕周等。误区二:检查时间自己定 一些孕妇因工作原因等会自行推迟孕期检查的时间,这不可取。按时孕检,才能更好地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孕妇的健康状况。
近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局司指导下编写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传播指南》总结了常见误区,值得家长注意。误区一:通过疾病就能获得免疫力,比打疫苗效果好。误区三:接种疫苗会影响儿童自身免疫力。
很多人喜欢走路锻炼,但以下五个走路锻炼的误区,大家要注意避免。很多老年人喜欢走路的过程中手臂前后大幅度摇晃,认为这样既能增加运动量,又能避免四肢僵硬的问题,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的。
关于中药毒性和安全性的认识,历来存在很多误区,其中最常见的有三大误区。由此可知,中药学关于药物毒性的认识非常清晰,哪些药物有毒,有毒的药物能干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都写得很清楚。
很多人并没意识到,眼药水的使用是有讲究的,不当的使用方法,不但不能缓解症状,还易造成其他疾病。那么,如何正确使用眼药水呢?
专家提醒,儿童生病时,给儿童喂成人药,滥用退烧药,药物与果汁、糖水同服等,是较为常见的服药误区,需提高警惕。
“欧式大双”既有西方深邃特征亦保留东方人的灵气,但“欧式大双”真的每个人都适合吗?明星、平面模特、网红等有上镜需求的,可能会选择“欧式大双”
秋冬季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饮白开水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
男女的糖尿病发病几率并无明显差异。但临床发现,女性在绝经后体内血糖更易发生异常,引发2型糖尿病。李焱解释说,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绝经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再加之很多女性绝经后体重会上升。
少吃饭不仅容易导致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还会发生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杰现象”),使血糖出现大幅波动,这反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指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预防糖尿病切勿陷入常见的三大误区。
既然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禁售燃油车是大势所趋,如何落地如何操作则是行业最为关心的话题。从目前众多专家的观点来看,不盲目跟风,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以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提升技术目的,找准自己的发展节奏是较为主流的观点。
足疗推拿作为中医传统养生保健项目之一,的确具有一定的功效。然而,在享受足疗的乐趣和益处的同时,很多人也走入了足疗误区。
一个年仅18个月幼儿,因为家长错误方式服用泡腾片,最后导致孩子窒息,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一天后无效最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