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春
日前,拍摄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外的一段视频在朋友圈中受热议。视频中,一台病床车在医院外的小路上被几个人急速推往院内的急诊抢救室,此时,一位医生正跪在病床车上,一刻不停地为病危患者做心肺复苏,场面比电视中类似镜头更令人揪心。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目睹过心肺复苏的过程,许多患者也的确因此从鬼门关被拉回来。
那么,心肺复苏是绝对有效的吗?非专业人士如何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及实施时应注意什么呢?还有,哪些突发情况下不能做心肺复苏?
1.八成心源性猝死因冠心病
关于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指平时身体健康的人、虽有疾病但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患者,在6个小时之内发生的非创伤不可预期的突然死亡。
在临床医学上,猝死更侧重于表述为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它和脑死亡不一样,在发生后是有机会被成功抢救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因猝死而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5%至30%左右,中国每年有近60万人发生猝死。在现阶段,猝死已经成为危及大众的全世界公共问题,大多数发生在家里、工作单位、医院以及工作场所等。发生于家中或院外的猝死占80%左右,其中有25%发生于睡眠中。
关于猝死,有一个“80%现象”:8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80%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是冠心病,80%的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医学上把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在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中,川崎病、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心肌病、心律失常也是常见病因。
非心源性猝死的原因除了肺栓塞、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张力性气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外,脑干出血、羊水栓塞、严重创伤、出血、雷击、溺水、窒息、高温及低温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猝死。
随着年龄增加,猝死的几率也在增加,这也与冠心病随着年龄增加有关。多数猝死患者事先并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胸闷、心悸等不特异的感觉。猝死发生时患者的心脏和(或)呼吸骤停,体内有效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停止,会发生突然的意识散失或伴有短暂抽搐,外周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听不到心音,瞳孔散大。4分钟左右,人体即可进入生物学死亡期,发生不可逆的细胞死亡,特别是脑细胞受到的影响最大。
2.最佳急救在猝死发生1分钟内
猝死一旦发生会有严重的后果,应立即给予及时救治包括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和治疗引起猝死的原发病等。由于约80%的猝死发生在家中、工作单位或公共场所,所以目击者或者被求助者对患者心脏骤停的判断及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显得极其关键。但现实是普通民众急救知识缺失,在遇见这样的突发状况时,大多能做到打电话求助急救中心,而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对发生心跳和(或)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人工通气、人工循环、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的一种急救技术。在发生猝死的第一现场,心肺复苏对于救助患者至关重要。
猝死发生1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80%至90%,4分钟内的成功率下降至50%左右,6分钟后的成功率下降至4%,10分钟后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据统计,心肺复苏开始得越早,抢救患者成功的几率就越高,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就大幅下降。所以,时间就是生命,现场目击者或者施救者能立即判断出呼吸和(或)心跳骤停并尽快实施心肺复苏十分重要。
当然不是所有情况下心肺复苏都可以挽救生命。首先,伴有胸部开放性损伤、肋骨多发骨折、胸廓畸形的猝死,心肺复苏可能导致新损伤的出现,伤及心肺和肝脏;第二,患者因脑外伤等原因导致昏迷,而呼吸心跳仍然存在,胸外按压会造成肋骨和心肺的损伤而加重病情,所以在心肺复苏前要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心跳;第三,慢性病、癌症患者终末期出现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可能也无法挽救他们的生命。
但是,在猝死突发现场,不容易迅速判断原因,这给如何施救带来很大阻碍。
3.非专业人士能否实施心肺复苏
在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都接受过严格的心肺复苏培训,而往往在发生猝死的现场,目击者或施救者都是没有经验的非专业人员。那么,普通民众有没有可能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
根据国际最新心肺复苏指南的建议,非专业的现场目击者或施救者要非常短暂、迅速地判断和识别出发生猝死的患者,以便尽快开始心肺复苏的施救。当患者对于呼叫无应答、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时,即可判定为心跳/呼吸停止,这时可请围观者呼叫急救中心并告知详细地址以便急救人员迅速到达,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同时,国际指南推荐,对于没有任何培训经历或者只培训过胸外按压的施救者,可以只连续实施胸外按压,这也是有效的;如果接受过心肺复苏的正规培训,可以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
具体来说,患者须仰卧在坚固的平板床或地上,施救者位于其右侧,按压点位于患者胸骨下端和两侧乳头连线相交处,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大于6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120次/分钟,按压和通气比为30:2,即按压30次,连续人工通气2次。注意,心肺复苏前需要清理患者口腔保持气道畅通,压头抬颌,使头部后仰,后仰程度为下颌、耳郭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
需要提醒的是,持续进行胸外按压抢救时,不要轻易中断或中断时间不要大于10秒,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
延伸阅读
我国心肺复苏水平低
据统计,我国院外猝死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于1%,这是因为心肺复苏在普通民众中的知识普及率偏低,在猝死发生时不知道如何科学有效地施救。而美国拉斯维加斯的猝死抢救成功率全世界最高,为74%,这得益于心肺复苏全民普及率较高,很多人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技能。
现在很多国家的心肺复苏普及率达到10%以上,这种普及与培训可使第一目击者为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从而提高救助成功率。近年来,我国在社区或学校已逐步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和普及教育。我们建议医疗机构或公益组织多进行心肺复苏的培训,提高普通民众的相关技能,以便在必要时派上用场。
猝死重在预防。民众对于导致猝死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很重要,比如控制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冠心病等。猝死属于突发疾病,可能随时随地发生,掌握了急救方法的目击者要沉着应对,因地制宜,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就像前文中所说的甚至可在行进的病床车上实施胸外按压,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立祥 春运回家过年,是中国老百姓拽不走的情结,在这举家团圆的美好时刻,也要警惕心跳骤停的发生。
为了做好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实现全员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达标,加强医技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医院整体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病人安全。1月30日,安阳协和医院组织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心肺复苏操作专题讲座。
郑州人民医院做为河南省白金十分钟活动牵头单位,已经连续八年举办该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学会急救 援手他人”。
昨日,焦作市一小伙在街头为晕倒大妈进行人工呼吸的视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记者了解到,这名小伙名叫王元达,今年30岁,是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呼吸内科一区的医生,已从业4年。
4月12日上午,汝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郭亚伟携同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相关人员深入病房楼,随机抽查医护人员面对突发危急病人的处置能力,重点考核心肺复苏急救技能。
“昨日门诊,我接连碰到几起儿童遗尿症的病例,这些孩子从3岁到9岁不等。防治儿童遗尿症,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注意其水分的合理摄入、控制盐分的摄入、防治便秘、睡前要上厕所、睡眠时注意防寒等。如果孩子被查出患有器质性疾病,则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才可彻底让遗尿症消失。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李玉茜说:“不要小看打呼噜,它也是病,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复杂,需要到医院就诊,经过专科医生详细询问、检查后才能确定病因,以便制定治疗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说,睡觉打鼾如果满足这几个特征就可以确诊为呼吸暂停综合征: 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超过30次;这时通过扁桃体和腺上体切除手术把狭窄修正,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身体损害的比例获得的效果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春眠不觉晓,开春以来,不少人觉得昏昏沉沉,疲乏不堪,工作、上学都打不起精神来。马爱梅提醒,春困发作,睡5-10分钟就可缓解,但若一天发作几次甚至更多,要警惕“发作性嗜睡”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一味当成春困。
导语:睡觉是我们每天必须做的事,但是对于睡眠,我们真的了解吗 现代社会,很多人经常遭遇失眠、多梦、打鼾等睡眠障碍,这是由于工作、生活压力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徐鸥介绍,资料显示,约50%-9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患有高血压,隐性高血压的比例也高达32%。他强调,并非只有严重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才会影响血压,轻度患者、部分鼾症患者和上气道阻力增高的患者也会发生高血压和血压节律异常。
7岁的轩轩个头矮小,吃饭不好,最近又得了鼻炎,父母带他到河南省儿童医院检查,发现轩轩不仅双侧扁桃体三度肿大,还患上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听完医生的话,轩轩的父母才知道孩子睡觉打呼噜不是因为睡得香,而是因为憋气,呼吸出现了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