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几位因心源性猝死而离世的逝者备受关注。这其中,既有值得尊敬的媒体同行,也有为大众所熟知的演艺界明星。心跳骤停的“不可承受之重”,生命倏忽而逝的痛楚,让很多人唏嘘不已。外表看上去健康,却出乎意料地发病;前几分钟还一切正常,却毫无征兆地倒地——猝死的不可预知和突发性,更是让人难以从情感上接受。
事实上,猝死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在中国,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每年死于心跳骤停的总人数达54.4万人。这其中,有九成的病例发生在医院之外,这意味着传统的医疗手段难以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急救。
有研究报告显示,心跳骤停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病人有近1/4的可能性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如果能够在一分钟内接受除颤,被救活的概率超过90%。虽然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总体上并不高,但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就该全力以赴。
“如果有AED”——多起令人扼腕的案例,让被称为“救命神器”的AED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很多人发现,身边的AED设备还远远不够。在北京,有校友为清华大学捐赠了341台AED设备,但在北京地铁,AED的数量仍然为零。在一些发达国家,AED设备的覆盖密度可达到每10万人拥有300台。但目前在我国,即便是AED普及率较高的深圳,其目标也是在未来几年内达到每10万人配备100台。
AED其名不扬,很重要的原因是急救理念的落后。AED不仅是一个急救设备,也是一种新的急救观念。其落地和推广,有赖于急救知识的普及,离不开社会急救意识的提升。相较于心肺复苏,公众对于AED并不熟悉;相较于科学的急救方式,仍有不少民众相信大力咳嗽等“土办法”——更新急救观念,无论是对于关键时刻的抢救,还是对于日常的慢病管理,都有长远的积极作用。
AED身影难觅,也在于相关机制的缺乏。交通枢纽、景区等公共场所以及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活动,AED的配备应当有强制标准。对于社会捐赠等行为,相关部门也应当打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将AED安置到更需要的地方,将设备的维修维护、培训组织等纳入统一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急救”出现在多项行动计划之中: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提出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紧急救援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在“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中,提出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已将AED的普及列入工作目标,“AED救人”的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让急救成为常识,让“神器”成为必备,势在必行。
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市属57家急救站全面开通健康扫码。
2月8日,是河南医疗急救运转队抵达武汉的第4天,这一天,我院四名急诊队员投入到向火神山转运患者的工作中。
2020年2月4日,晚11点,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到紧急援助武汉的通知。随时待命状态的急诊科,迅速做出安排,急救人员、物资一切准备就绪。
2月5日,河南省援鄂医疗急救运转队正式出征。20辆救护车和8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协助当地进行危重患者救治及急救转运工作。该院急诊科褚迎辉、刘晓宁、崔朝阳、李玉创四名人员参与本次急救转运工作。
1月20日,省会郑州“120-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暨“急救科普大课堂”活动在郑州举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为主会场,7个县(市)上街区分中心、省会各急救网络医院为分会场。
明星高以翔心源性猝死、东单路口因为两位医护人员联手用AED(体外除颤仪)救下一位心脏病的老人而赢得了“全宇宙最安全路口”的称号……这一正一反两个热点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到“院前急救”。
近日,一则题为《男孩心脏骤停,过路护士抢救成功》的视频在网络中获无数人点赞。据了解,事情发生在云南昆明,一名男孩在路上突然倒地,没有呼吸、心脏骤停。
“陈主任快点救救我吧,救救我....”2019年9月28日凌晨2:30分,一个微弱且急促的电话将正在熟睡中的整形外科陈龙金副主任惊醒了,出血、无力等词语反复出现在通话中。
9月29日,华森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9年9 月27日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药品注册批件》。该产品为华森制药与重庆康乾医药有限公司的合作品种。
日前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