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家长们不难发现,孩子遇事经常会问为什么,而且,有时候问起来还没完没了。“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月亮为什么会走?”“小鱼为什么在水里游?”面对孩子提出的“为什么”,父母又该如何应对,怎么正确引导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
所以呢,家长应加以爱护和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因为宝宝追问为什么的情况,其实这是宝宝在进行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就代表宝宝正在开动脑筋。如果宝妈们能保持耐心、注重培养的话,对今后宝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好处的。
耐心倾听,积极引导 孩子问为什么时,作为家长,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好学好问,其次,耐心倾听孩子的疑同,并给出正确的解答。另外呢,在解答问题前,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对于孩子永无止境的提问,不要因为孩子问得过多就觉得很烦,父母消极的态度会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时间久了,孩子会因为父母嫌烦的态度而不敢再提问题。
类比+联想 幼儿的思维比较单一,很难触类旁通。作为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联想,以减少相同类型题目的反复提出。例如: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我们不仅要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回答他“为什么”,还要帮助他知道这与“重阳节吃重阳糕、端午节吃粽子”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为孩子今后对这类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疑+方法 在生活中,宝宝经常会问“我是从哪里出来的”、“鸟儿为什么会飞”等问题,这个时候呢,父母既不能不答,也不能乱答,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法是借助网络和书籍用趣味性的科学故事告诉他。这样既让孩子知道有多种途径学习,更增强了孩子探索的信心,让孩子的好奇心继续保持下去。
孩子的一句“为什么”,看似不起眼,里面却包含着孩子对事物的思索和对答案的期待。三岁左右的孩子最喜欢问为什么,见到什么问什么,是因为孩子正是通过问答这种形式来强化他的内在逻辑。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育儿上的“难题”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家长还是需要利用一些时间,学习一些专业的育儿知识与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育儿能力。毕竟,教育并不只是认字、读书、数数等,它也包括孩子的举止行为、感知认知、性格等各个方面。
文/王惠文(新爱婴创始人)
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假期延长,孩子们没办法外出玩耍,宅在家里把看电视、看平板电脑、玩电子游戏当成了“解闷神器”;再加上停学不停课,
据统计,目前与情绪相关的疾病达200多种,在近30年间,我国抑郁、焦虑等情绪相关障碍的患病率增长了20多倍。儿童青少年如患上抑郁症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后果,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学习能力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和药物滥用。此外,在青少年时期抑郁的人更有可能在一生中反复抑郁。
疫情期间居家生活,孩子们宅在家里本来就减少了户外活动,长时间用电脑,玩手机又增加了近视眼患病风险。面对即将开始的网课,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会加速近视眼发展速度。针对这种情况,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眼睛保健小知识。
儿童遗尿症,俗称尿床,是儿童期的常见疾病,指5岁以上女童、6岁以上男童清醒或睡眠期间不自主控制排尿而尿湿裤子或床铺,但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且至少2次/月。
进入4月,孩子预防新冠肺炎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在家里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饭后、打喷嚏或接触其他分泌物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
要做好家庭的安全教育,要明确告知孩子不能随意尝试这些物品。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给的东西才能吃,让孩子能够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去尝试。
疫情期间,孩子们由于长时间宅在家里,生活节奏被打乱,他们的运动量减少、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情绪有波动……那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何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呢?
疫情防控期间,上网课成为学生最普遍的学习方式。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难免会出现眼睛疲劳、干涩。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上好网课的同时保护视力呢?让我们来听听眼科医生怎么说。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家中书桌椅应调节好高度。读书写字坚持“三个一”,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距书桌一拳。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
“没有想那么多,既然来了,我就想坚持到最后。”郑州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武晓护士长说。从1月23日进驻发热门诊到现在,她已经奋战在防控一线近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