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滨江西路的吴奶奶有多年的糖尿病史,一直口服降糖药,平时她很重视血糖的控制,还专门买了血糖仪在家自己测血糖。但是就在1周前的早晨,吴奶奶感觉自己胸口刀割样疼痛,老伴儿叫救护车把吴奶奶送到医院,确定她发生了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心肌梗死,医生迅速展开急救,总算让她转危为安。
吴奶奶的血糖控制得一直很不错,为什么还是发生了心梗呢?对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郭坚分析,糖尿病常常伴随着高血脂,特别是岁数大的患者。高血脂又是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所以吴奶奶应该出现了血脂异常,这就是引发心梗的罪魁祸首。
高血脂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心血管死亡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亿多人,在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40%的人同时有血脂异常。常见血脂异常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也即“三高一低”。“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临床指导用药靶点”。
郭坚强调,目前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关注相对高,但是对血脂的关注却太低。“实际上血脂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糖尿病治疗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成功预防和管理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并发症,而相比血糖,血脂异常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糖尿病患者控脂标准要低于“健康个体”
郭坚介绍,对糖尿病患者血脂的控制目标与正常人是不一样的,而化验单上的判断标准是根据正常人的标准进行判断的,因此不能依据箭头来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是否正常。
他表示,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年龄大于40岁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2.6mol/L以下。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1.8mol/L以下。而且大量的研究发现,血脂控制得越低,获益会更多。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处理原则可根据血脂异常特点,首先从生活方式改变,减少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饮食、过度饮酒等。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血脂指标还是不能降下来,需要考虑药物治疗。
糖友每半年到一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
老年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大大增加了发病风险,临床上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包括化学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和天然他汀。
“他汀类降脂药物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安全的。”郭坚说,“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视对肝脏和肾脏的损害。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需要检查肝、肾功能指标。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不良反应高发人群。对于这类患者,比较适合天然他汀。”
郭坚建议糖友,为了防范高血脂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每半年到一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脂。
糖尿病的总体治疗原则是预防、控制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最大限度维持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治疗框架是五架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
糖友老张最近发现夜尿增多,尿液中时常会有泡沫,并且泡沫久久不能消失。开始并没有在意,观察了两个月仍然没见减少。小便这么多泡泡,会不会是肾出了问题,得了什么病?老张是越想越害怕,越害怕思想负担就越来越重,随后,来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进行咨询。
目前,仍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关键时期,相比较普通人群来讲,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而这与慢性病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抵抗力和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有莫大的关系。
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β细胞功能障碍和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指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问题,未来应该据此“双重推动”制定更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
临近春节,全国各地阖家团聚、欢度节日时,多有食用汤圆、饺子等习惯。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1.1亿,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
相信糖尿病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控制血糖需要“少吃多餐”“少量多次”, 即每次摄入的食物量要小点,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要分散在一天当中多次摄入,认为这样就不会因为一次进食较多食物而造成餐后血糖的较大波动。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获悉,参加内蒙古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降血压、降血糖药品,门诊保障不设起付线,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可达50%。
德国糖尿病协会专家指出,至少每两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患有皮肤病。持续瘙痒和慢性真菌感染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应及时进行治疗。
慕尼黑亥姆霍茨中心和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新研究,通过24小时观察小鼠食物摄入与禁食、休息与活动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如何控制糖和脂肪水平。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分子细胞》杂志上。
过去儿童患糖尿病的比较少,现在随着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由于儿童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导致疾病更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