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7月23日5时零分,“大暑”节气将正式登场。专家提示,此时节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公众在饮食起居上,宜多喝水常食粥,晚睡早起适当午睡,祛除暑热待秋来。
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节气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由此往后,天气便要慢慢向秋天过渡。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等谚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示说,此时节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
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并注意消暑,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讲究饮食卫生。(据新华社)
做法:白米、小米淘洗干净,赤小豆、莲子、百合洗净后浸泡1小时,然后与白米、小米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小火续煮1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做法:小米淘洗干净,绿豆、薏仁、芡实洗净后浸泡1小时,与小米一起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约1小时,加入冰糖调味。
编者按:俗话说,“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从中医角度讲,苦味食物都属于寒凉性质,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健胃的功效,因此特别适合于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7月22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一年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随着一年中最热天气的到来,市急救指挥中心的出诊纪录被再次刷新:7月22日7时至23日7时共出诊80次,转运病人80人。据市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白红介绍,22日是大暑,酷热难耐,又恰逢星期六,120调度大厅异常忙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具体预报如下:周一,晴天间多云,29℃~38℃;周二, 晴天转多云,28℃~37℃;周三、周四,晴天间多云,28℃~38℃;周五,多云,28℃~36℃;周六,多云转阵雨、雷阵雨,27℃~34℃;周日,多云转阴天,有阵雨、雷阵雨,26℃~33℃。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令人感到闷热难耐。在许昌生活过的曹丕可能也难耐暑热,萌生了“浮甘瓜于清泉
明天,7月22日,我们将迎来大暑节气。大暑的到来,意味着酷热天气的到来,加上持续的晴好天气,最高气温更是常常升到35℃以上。
7月22日是大暑,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这些天天气炎热,气温一度突破40℃,很多人都对这样的天气感到不适。本周,有多位读者打电话,询问夏季养生注意事项。为此,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李凌云,希望她能给予一定指导。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此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晴朗时,经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阴雨时,则闷得让人难受。
南阳昨日倾盆大雨,今天早上却阳光明媚、晨雾袅袅,不知不觉中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大暑,小编整理一二,也为大家伙送上盛夏的祝福。
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可以帮助排除毒素,又清淡可口,是适合夏季降温防暑的好食物,而且又是当令蔬菜。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从童年时期开始长期使用防晒霜可有效抵御紫外线辐射,降低40岁以下中青年人群患黑色素瘤风险。她同时指出,受性别、年龄、肤色以及皮肤对紫外线敏感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群使用防晒霜后的有效程度存在差异。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25日援引《每日邮报》报道,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专家称,倒时差不仅影响睡眠,还影响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不少人都有熬夜的习惯,耳鼻喉科医生提醒,偶尔熬夜问题不大,但若连续熬夜则容易引起咽炎发作,不可不防。临近器官炎症波及:如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急慢性扁桃体炎等可引起慢性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