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食药安全 > 正文

夏季吃鱼 小心组胺中毒

2018-08-09  来源:中国医药报

5034

  夏季炎热容易滋生细菌,鱼类若贮存不当就会感染细菌,这些细菌会把鱼肉中的组氨酸转化成组胺,一旦食用组胺含量高的鱼类便会引起人体组胺中毒。那么什么是组胺?该如何避免组胺中毒?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

  什么是组胺?

  答:组胺属于一种生物胺,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当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时,会引起含组胺的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与靶细胞上的组胺受体结合后就会产生生物效应,包括毛细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头痛、腹泻、皮疹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除了来自身体内的组胺,一些食物中也含有组胺。食物中组胺的最主要的来源是鱼类,鱼肉中的组胺是由细菌分泌的组氨酸脱羧酶将鱼体内的游离组氨酸降解产生。 公式 摄入过多组胺会怎样? 答:人体一旦摄入过多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以及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与机体过敏反应相似的中毒症状,包括脸红、头痛、心慌、胸闷、血压变化甚至休克等,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组胺中毒症状,应及时进行催吐、抗过敏等对症处理。

  为何吃鱼易导致组胺中毒?

  答:鱼类与畜禽肉相比更易腐败变质,鱼类一旦死亡,其组织中含有的酶就会使鱼体发生自溶作用,细菌迅速繁殖。其中某些细菌分泌的脱羧酶可使氨基酸脱羧基产生生物胺类物质,组胺便是这些生物胺里毒性较强的一种。组胺含量和鱼的新鲜程度有关,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鱼体污染的细菌增多,产生组胺往往也较多。

  哪些鱼属于高组胺鱼类?

  答:组胺的产生有两个条件:游离组氨酸和产组胺的细菌。鲐鱼、鲹鱼、竹荚鱼、鲭鱼、鲣鱼、金枪鱼、秋刀鱼、马鲛鱼、青占鱼、沙丁鱼等青皮红肉的海水鱼,体内含有丰富的游离组氨酸,并存在产组胺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极易产生组胺,属于高组胺鱼类。

  我国关于鱼类中的组胺限量

  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 2733-2015)规定:“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组胺含量不得超过40毫克,非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含组胺不得超过20毫克。”

  如何避免组胺中毒?

  答:首先要保证鱼类新鲜。腐败的鱼即使加热食用,依然可能导致组胺中毒。

  买回来的鱼要及时吃,如需储存,也应放在低温环境中。低温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脱羧酶活性也较低,有利于减缓腐败过程和组胺生成。

  冷冻鱼的解冻方式对组胺含量也有影响,一般置于冷藏条件(0℃~4℃)缓慢解冻有利于减少组胺产生,同时可以较好地维持鱼肉组织结构,减少汁液流失,保持良好口感。

  容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更需要确保新鲜,存放前彻底刷洗鱼体、去除内脏,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有效降低组胺含量。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生物胺 鱼体 中毒症状 组胺受体 吃鱼 责编:张钰洋
5034
全站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擦亮眼睛看清楚 这些食品不能吃

    酷暑中人们不爱开火做饭,有的点外卖,有的下馆子吃一口。

  • 世界最老心脏 1亿年前棒鞘鱼体内心脏化石被发现

    【环球科技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20日报道,古生物学家于巴西发现了首例心脏化石样本,该化石存在于约1.131.19亿年前的棒鞘鱼(Rhacolepis)体内。 研究团队使用无损成像技

  • 夏季“吃苦”要小心

    不少人认为夏天吃点“苦”挺好的,败火。实际上,苦瓜中也含有一些毒性成分,只是毒性比较低,平常食用量也不大,而且毒素主要集中在种子里,所以一般人吃苦瓜不会引起中毒。但若是大量吃苦瓜,也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

  • 蜂蜜凝固是变质了吗?

    当蜂蜜的储存环境温度降低时,很多蜂蜜都会慢慢凝固,很多人认为这是蜂蜜变质了。婴儿不能吃蜂蜜,因为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可引起婴幼儿中毒症状,小于6个月的婴儿更容易感染此病。

寻医问药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