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信箱:
我家宝宝十个月大,老是打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我看着都觉得特别难受,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帮他才好,只能在一旁干着急。请问医生我可以做些什么帮他吗?
琳琳妈
解答: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
聂川表示,针对宝宝一般的打嗝,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打嗝时伴有酸腐味儿,有可能发生了消化不良。
聂川提醒,若宝宝打嗝的时候还伴有剧烈哭闹、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反复呕吐等现象,需要带宝宝到医院请专科医生进行诊治,以排除疾病的可能。他还支招一般打嗝的防治之道。
一般打嗝
不必过于担心
聂川介绍,打嗝是膈肌痉挛所致,其实早在孕晚期的时候,胎宝宝就已经会打嗝了,当他打嗝的时候,妈妈可以感觉到肚子里有气泡在咕嘟咕嘟地直冒。“不过这种感觉很微妙,不是所有的孕妈妈都能准确地感觉到。”
待宝宝出生后,由于神经发育尚未成熟,调节膈肌运动的植物神经功能较弱,当宝宝在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吃奶太快、吸入空气等的时候,就会因膈肌突然收缩引起快速吸气而出现“嗝、嗝、嗝”的声音,有时这种打嗝还可持续好几分钟。
看着宝宝的小肚子一颤一颤的,并不停地发出“嗝嗝”的声音,很多家长可能会以为他挺难受的。其实不然,一般的打嗝,并不会让宝宝有太多的不适,家长倒可以不用太过于担心。
宝宝打嗝
防治有“妙招”
虽然一般的打嗝不至于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但宝宝一直不停地打嗝,家长看着也着实难受。
聂川支招,当宝宝一直不停地打嗝时,家长可以给他喂几口奶或喂点温开水,也可以挠一挠宝宝的脚板底、小嘴巴或小耳朵等神经敏感的地方,这些小方法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宝宝打嗝的现象。
除了缓解,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预防,那么,又该如何减少宝宝打嗝的现象呢?
1.勿进食过快、过急、过饱。
吃得过快、过急、过饱,容易刺激到膈肌,使膈肌突然收缩而引起打嗝,因此,在喂奶时,家长要注意避免让宝宝吃得过快、过急、过饱。
不要在宝宝哭闹厉害的时候喂奶,也不要等到他太过于饥饿的时候才给予喂奶。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嘴大小应与宝宝的月龄相吻合,喂奶的时候注意先排空奶瓶的空气。
2.喂奶后注意拍嗝。
每一次喂完奶都要把宝宝竖抱起来给他拍拍嗝后再放下,拍嗝的时候,家长一只手托着宝宝的颈后部,另一手握成空心掌轻轻地拍打他的后背,以帮助宝宝把气体排出。
打嗝伴有酸腐味儿
或是消化不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打嗝的时候,还可闻到他嘴巴里有酸腐的味道冒出,则有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打嗝,此时家长可以顺时针轻轻地按摩宝宝腹部,帮助排气,或者也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肠胃的调理。
等宝宝慢慢长大,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后,打嗝的现象会慢慢改善,但如果宝宝打嗝的时候还伴有剧烈哭闹、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反复呕吐等现象,则应该警惕,需带宝宝到医院请专科医生进行诊治,以排除疾病的可能。(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通讯员林惠芳)
母乳喂养受到国家鼓励,但并非所有妈妈和孩子能满足母乳喂养的条件,有的孩子可以用普通配方奶粉喂养,但有的孩子不能使用普通配方奶粉喂养,如过敏、早产、高胆红素血征等情况下,孩子需要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
营养性贫血是宝宝体内缺乏某些造血的必需物质如维生素B12、叶酸、铁元素等而产生的疾病。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许华介绍,营养性贫血起病较缓慢,多见于婴幼儿,常见的症状主要有面部轻度水肿、虚胖、肤色蜡黄、头发稀疏发黄、活动时易出现无力、不喜欢吃东西,还可伴有恶心、肚子胀、拉肚子等。
如果宝宝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及嗓音嘶哑、特殊的犬吠样咳嗽声等症状,此时宝宝可能正遭受着喉炎的困扰。小儿急性喉炎起病迅速,病情发展较快且较凶险,应及时到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就诊。
初生宝宝容易出现鼻塞,鼻塞的时候可能出现喘粗气、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有时候会影响吃奶甚至睡觉,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怎么办?新手爸妈们别紧张,来跟儿科医生学学怎么处理吧。
冬季出行污染、流感病毒较多,如何保护宝宝的呼吸道健康呢?很多妈妈选择给宝宝戴口罩,但呼吸功能较弱的婴儿甚至是新生儿,戴着口罩就会更为安全吗?
“手拉手,一家三口一起走。”幸福家庭的经典画面通常就是这样的。不过,如何牵好孩子的手,可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学步期左右的孩子,随着活动能力增加,活动范围扩大,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日俱增,总是让家长很操心。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及(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主要分为生理性、功能性和病理性几种,在小儿中十分常见,大多数属于生理现象,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喂奶后发生的暂时反流。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意外受伤也很常见。当孩子遭遇突如其来的伤害时,父母们在第一时间该如何镇定处理?平时家中的小药箱里又该常备哪些外用消毒药品?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于冬春季,儿童因免疫机制还不够完善,往往容易成为流感侵袭的对象。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李增清主任医师指出,流感期间,除了遵医嘱用药,家长还需做好居家护理。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不论父母,怀孕前后三个月饮酒均会增加胎儿得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尤其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