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处暑节气,时下季节交替,但暑气未尽,天气比较炎热,而处暑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较为凉爽。
“处”含有终止之意,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此时昼热夜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开始由“生长”向“收藏”转变,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提醒大家,处暑到,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并不意味真正的秋凉,所以养生保健应以滋阴和祛暑并重。
早卧早起
处暑节气,暑热未尽,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因而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日常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喜润恶燥
中医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在饮食上要“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些像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适当补充滋阴润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南瓜、萝卜、蜂蜜、芝麻、百合、银耳、梨等,需要注意的是,立秋之后,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而肺对应秋季,为娇脏,喜润恶燥,故饮食原则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合理贴秋膘
“贴秋膘”,这是农耕时代考虑到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进入秋季,人们就应该多吃肉类,增营养、储备脂肪,以备过冬御寒,形成的一个传统。但是,由于现代目前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并不低,所以“贴秋膘”也要科学合理。
适量运动
处暑节气,天气转凉,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多做户外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但由于此时白天天气仍比较炎热,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清晨或者傍晚。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养脾祛湿
处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气温还是较高,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夜里不要贪凉,不要多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往往有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因此要重视调理脾胃,以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史爱华)
原来吃火锅是燥湿养阳的好方式 从中医角度来讲,吃火锅就是夏季燥湿养阳的不错选择。夏天吃火锅注意适当控制肉类摄入量,在种类上可适当多选些水产品、鸡鸭肉等,少选羊肉、牛肉等。
几场春雨之后,草木全绿了,一派欣欣向荣、阳气升发之气。食辛甘发散之品可顺应肝气之生发,有利于调护阳气,如葱、韭菜、香菜、薄荷、豆芽、荠菜、花生、枸杞子等。功效: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理气解郁、镇静安神、和血养血散淤、柔肝调经的功效。
立春后,气温逐渐回升,人体往往因“上火”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春天里身体“上火”所表现出的症状不一,要根据“上火”的特点进行分类治疗,会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老年人防虚火老年人在春天往往肝阳旺盛,因为肝肾同源,所以容易产生肾阴亏虚,出现腰酸膝软、心烦、心悸、失眠等症状。
立秋已过,早晚天气渐凉,风吹在身上有了清爽和阵阵的凉意,伴随着清爽的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到来了。需要注意的是夜间睡眠时就应该关好门窗,注意盖被保暖,防止秋风侵袭使脾胃受凉而诱发疾病。
不少人在锻炼、营养、进补的同时,忘记“服用”心理养生保健的良药一一处世乐观,笑口常开。诸葛亮深知周瑜有气量狭窄的弱点,便以气"杀"之:巧夺南郡城,一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荆州周瑜失利,三气周瑜。
(记者王君平)“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医疗活动;不得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不得开具药品处方宣传治疗作用。《规范》明确了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可以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健康干预调理、中医健康教育等服务,并明确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项目负面清单。
老了才养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进入春分后,全国各地气温普遍升高,近日惠州每天的最高气温更是接近30℃。除了穿衣指南,陈文滨还点出一条春季养生秘诀——多梳头、少戴帽,“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头部少捂有利于阳气上升,多梳头有利于梳理阳气,利于阳气升发”。
春季植被逐渐茂盛,空气中的阴离子倍增,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赏花、放风筝、钓鱼、慢跑、做操、打拳等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生理机能和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调理经络和腧穴,达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曹玉霞向大家介绍几个调理经络的小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敲肝胆经。
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因“药食同源”“药膳”“食疗”,一经播出就引发争议,有观众认为,里面所提到的煲汤养生并非人人适用;草药入菜也绝非“缺啥补啥”那么简单,随意食补可能适得其反。冯兴中表示,要避免对药膳作用的过分吹嘘夸大,食疗不能取代药物治疗。冯兴中再三提醒,切不可对药膳期望过高,有病一定要去医院,切忌自己乱添加药材。
成语引入中医养生保健,让人联想到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天人合一,适者生存。中医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时节,此时阴气最盛,而阳气初始,阴阳交替,是谓“冬至一阳生”。总之,“否极泰来”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智慧,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最好旁证和总结,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经常能看到正在散步的第三届国医大师梅国强,他精神矍铄、步伐矫健,年近八旬,他仍坚持每周四次坐诊、讲学、查阅资料,学术“高产”,风采依旧。谈及现在很多老年人最关心的养生大法,梅国强说,每个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还是不要刻意改变,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国医大师薛伯寿现已82岁高龄,平常出诊看病,有良好生活规律、淡泊名利、精力充沛、坚持太极运动,对养生防病保健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怀着一颗恬淡愉快的心,遵从大自然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精神内守自然健康少病。
不知不觉,鸡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也已悄然走过,令人不禁要感叹一句“岁月如流水”。比如,用生姜,入肺、胃、脾诸经,有辛温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对风寒束表兼有胃肠不适症状的感冒效果尤佳。
佩挂一个防感香囊 中药香囊散发出香气,在人体头胸部周围形成无形屏障,有散风驱寒、通窍、杀毒等功效。祛风散寒解表羹 这个时节需要一碗既美味又防病的汤羹,鸡蛋2个,香菜3根,嫩豆腐50克(切丝),葱白5~7根(去根),生姜3~5片,花生米20粒左右(研碎)、淀粉、盐、鸡精、香油等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