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气味导致不同反应
尿液、粪便和体味都能产生吸引或击退捕食者和“猎物”的气味,但是科学家们表示,这些气味由数百种分子组成,它们往往只能引发特定物种的反应。这意味着,如果这种气味来自于捕食者平时喜欢的“美食”,它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不过如果它们平常不好这一口,就不会对这种气味做出任何反应。
然而,血液似乎在动物身上引发了更为普遍的反应:它“召唤”着猎食者的同时也让猎物们远离这种气味。研究人员想知道,究竟是血液中的哪一种化合物促使了这种反应。
研究员发现吸引化合物
于是,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到了血液中的一种化合物——被称为trans‐4,5‐epoxy‐(E)‐2‐decenal(简称E2D)的化学物质,并首次在一系列物种上测试了E2D。他们发现,那些追寻血的捕食者对这种化合物的渴望,如同它们对于血液本身的渴望一样强烈。
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吸血厩蝇,它是一种以家畜血液为食的昆虫,偶尔也对人类“下手”。研究人员发现,就像真实血液一样,吸血厩蝇被E2D吸引了。接着,研究人员又对欧亚狼进行了实验,发现它们对圆木上的E2D气味产生了非常热切的反应,这与在它们面前放一根擦过血液的圆木如出一辙。
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被掠食者对这种化合物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感。在小鼠参与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小白鼠避开了有E2D存在的气味隔间,就像它们避开了用血液处理过的隔间一样。
人类还保留猎物的角色
有趣的是,人类也表现出了对E2D的厌恶。受试者站在一块测力板上,这块板子用来测量他们对于通过喷嘴发出的2秒钟气味的反应。结果显示,当喷嘴喷出E2D的气味时,受试者会感到害怕,传感器监测到他们的手掌会分泌更多的汗,这两种反应都表示受试者出现了厌恶情绪。
“E2D似乎激活了我们的整个防御系统。”该研究的首席作者,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临床神经科学部博士后研究员阿尔廷·阿什米安说。这么说来,虽然我们吃着山珍海味,似乎站在了食物链顶端,但是骨子里还是保留着“猎物”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血液的气味做出反应,表现出猎物的反应呢?研究人员怀疑这种反应来源于分子的进化起源。阿什米安解释说,E2D化合物可能很早就出现了,以至于它可以追溯到我们最早的灵长类亲戚,而在当时,这些以昆虫为食的亲戚们在其他掠食动物们的眼中就是盘中餐。“现代人类无疑属于食肉动物,但我们很可能是由猎物进化而来的。而这一特征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阿什米安说。
背景知识
E2D是什么
trans-4,5-epoxy-(E)-2-decenal(简称E2D)是一种含氧的、不饱和的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它具有独特的金属气味,捕食者利用它来定位血液或猎物。当牛肉在冰箱中放置时间过久,导致出现一种不新鲜气味时,煮熟的牛肉中也会形成这种醛。同时,它也是生羊肉和熟羊肉散发出来的气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嗅觉有多强大
在动物王国中“嗅觉能力者”辈出,大象体内的基因中,与嗅觉相关的基因数量是人类的5倍,相当于参与嗅觉工作的“人手”多了不止一星半点。而狗的鼻子是如此的敏感,以至于它们甚至能够检测出某些与癌症有关的气味。研究人员还发现,海鸟也是嗅觉大师,它们可以在高空中利用“嗅觉地图”对下面的地形进行导航。尽管与动物王国中这些“超级嗅探器”相比,人类的鼻子落后了一大截,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辨识出超过1万亿种的气味。陈小丹编译
研究显示,心碎不仅是一种文学比喻,而且是一种病症,确实会损伤心脏。这种损伤是长期,可能无法逆转的损伤
越有感恩之心的病人情绪越佳,睡眠质量也更高,自我效能强,其炎症程度也较轻。研究证明:炎症通常会导致心力衰竭恶化。
偶然性遗忘可能是由一种大脑的保护机制导致的。这种机制能够保证我们的大脑不会负载过多信息。换言之,这其实是大脑健康运作的一部分。
到了一个新集体,首先要善于观察,少说话,多做事,通过各种方式渐渐熟悉团队成员和文化之后,再以合适的方式加入,会更容易。
恐惧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个体的素质及个性有关,而素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孩子是否会恐惧,关键不在遗传,而在后天的教育。
争吵并不可怕,吵出不满欲求,唤出新的情感互动,充当婚姻矛盾的减压阀,雨过天晴,相安无事。
常言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反映了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年人,面对巨大的社会、家庭压力,即将走向衰老阶段的焦虑和惰性心态。
如果在第一次约会时告诉对方“我的对象必须经得起开玩笑”之类的话,那么很可能给对方留下没有轻重的印象。保守温和的玩笑更加幽默
新科技产品会促使大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只能接收信息碎片,越来越难进入深度思考之中。
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在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
在学习骑马、喂马和照料马匹的过程中,心理疾病患者容易专注于骑马相关知识,思绪也由此平静下来。骑手们不仅和马产生了感情,也和志愿者建立了联系。
从心理角度分析,通常认为社交恐惧症患者严重缺乏自信,对自身要求很高,但是却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这和成长经历有关,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无论孩子做到什么程度,给出的都是负性评价,没有表扬的时候,让孩子心理严重受挫。”
从人生规律上来说,四十岁是一个人注意力自然地由外转向内的阶段,当付出和所得不匹配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研究人员分析了志愿者的发音、虚词使用习惯,并检测比对了他们体内50种压力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承受巨大压力时,人讲话变少,同时更爱使用副词和形容词,如“真的”“难以置信的”,也更爱使用第三人称。
如果在生活中经常陷入相似的麻烦,在同一面墙上撞得头破血流,可能与身边的人际、社会环境无关,而与你的核心信念相关。核心信念是我们对自我固有的看法,例如“我值不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