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疾病防控 > 正文

很不幸,你离耳聋很近 很幸运,你能选择远离

2018-03-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5034

  耳聋是严重危害人类的社会功能的疾病。耳聋患者如果得不到治疗,将无法用社会主流的交流方式与人交流,面临更大的交通危险、失学、失业、孤独等后果。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会有50000多个孩子一出生就患上耳聋;65岁以上耳聋率高达1/3,中国老年耳聋患者数量则是非常庞大。因耳聋是隐疾,往往让人感觉离我们很远。其实,耳朵算得上人体最脆弱的器官,很多因素都会造成听力损伤,如果耳聋厄运真的降临,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人类往往对未知和不确定的事情感到恐惧担忧,反之,当我们知道确切的解决方案时,一切焦虑都将烟消云散。所以,面对耳聋这个可怕的疾病,我们至少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认知,其一是已经耳聋了该怎么办?其二是听力健康的人怎么预防耳聋?

  已经耳聋了该怎么办?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已经耳聋的患者,耳聋是可以治疗的,听觉是可以补偿或重建的。因此首先需要患者去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耳科和听力学检查,明确诊断耳聋程度和属性,而一旦明确,事实上几乎所有耳聋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1.轻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80分贝以下)可以选择佩戴助听器。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助听器种类比较多,而且如果选配调试不当,还有听力进一步加重的风险,所以为了避免越戴越聋的情况,建议患者到医院或者专业的验配机构进行专业验配,不要在路边随便买一个来佩戴。

  2.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80分贝以上)可以选择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是问世于上世纪7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的一种植入式助听装置,目前已经在全球应用于60多万人,40年来的临床应用证明其效果堪称神奇。人工耳蜗需要经验丰富的耳科医生通过手术把电极植入内耳,而很多患者往往对手术存在恐惧,事实上目前这个手术仅仅涉及皮下和骨组织的操作,并不涉及颅脑,且已经十分成熟、微创,患者不必过于担心。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的患者从6个月大的婴儿到90多岁的老人都可以耐受手术。人工耳蜗设备由体内植入体、电极和体外言语处理器组成,最新的人工耳蜗植入体纤巧玲珑,电极柔软微创,并且可以个性化定制选配,因此在重建患者良好听力的同时也能兼顾残余听力和耳蜗结构的保护。最新的人工耳蜗处理器技术先进,可以对声音进行精细编码,语言识别和音乐欣赏的效果都很理想,佩戴选择也多样化,新的小巧耳背式和一体机也大大提高了患者对耳蜗植入的接受度。

  3.小耳畸形造成的传导性耳聋可以植入骨桥等骨传导听力设备,效果非常显著。小耳畸形往往累及外耳和中耳,畸形的结构主要影响声音的正常传导,因此也无法通过传统助听器获益,同时由于内耳往往正常,又不符合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症,那么最佳的方法就是骨传导听力重建。骨桥也是由体内体外两部分组成的设备,需要手术安装,手术也仅涉及皮下和骨组织操作,比较简单、安全。

  所以如果已患上耳聋,无需过于沮丧回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恢复听觉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上工治未病,除了力所能及的治疗和帮助那些已经患上耳聋的患者,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预防耳聋,预防聋哑的措施,让耳聋离我们的未来远一些,再远一些。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如果充分采取措施,50%的耳聋可以被有效预防。

  听力健康的人怎么预防耳聋?

  耳聋的预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天性耳聋的预防,二是后天性耳聋的预防。

  先天性耳聋就是出生时即伴随耳聋。也许大家会怀疑,既然是先天性的,怎么可以预防?这就得说说先天性耳聋发生的源头了。60%的先天性耳聋源于基因隐性遗传,40%的先天性耳聋源于孕期产期因素。

  基因隐性遗传就是父母双方都不耳聋,孩子却发生了先天的耳聋,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是存在的。因为父母双方分别都携带一个耳聋基因,单个基因自身不发病,但结合起来就会发病,就像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孩子一样,是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事实上耳聋基因的携带率非常之高,每100人中有12人携带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缺陷,那么这个问题怎么预防呢?目前的耳聋基因筛查已经可以筛查出大多数的耳聋基因,因此在备孕前夫妻双方进行基因筛查,或者孕期羊水筛查都有助于实现优生优育。而孕期产期因素造成的先天性耳聋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母体在孕期产期的护理,预防母体和新生儿病毒感染,孕期用药一定进行专业咨询,不应随便服药。

  噪声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噪声对内耳的损伤机制是明确的,过大的噪声(120分贝以上)可以一瞬间造成耳聋,也就是爆震性耳聋,而持续暴露在较大的噪声中(80-100分贝),也会造成逐渐加重的耳聋,也就是渐进性耳聋。因此,如果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有这样的噪声存在,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隔离噪声,确保每天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暴露于100分贝的声音中不要超过15分钟,在超过110分贝噪声的环境中不要超过1分钟。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很多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有副作用,药物的耳毒性副作用就十分常见。目前已知有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其中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的耳聋为多。常见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小诺霉素、大观霉素等。因此,临床上应尽量避免这些药物的不正确使用。为什么说避免不正确使用而不是完全禁用呢?因为事实上这些药物也不是每一个使用者都会发生耳聋,药物性耳聋也是有基因控制的,这个基因叫线粒体12srRNA,如果这个基因异常,对耳毒性药物就不耐受,患药物性耳聋的风险就非常高。因此如果因为疾病必须得使用这些耳毒性药物,建议做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防患于未然。

  研究显示,一些全身疾病也可以造成内耳的直接和间接损伤,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长期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其中的原因很好理解,我们的耳朵并不是孤立于人体其他系统存在的,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内耳,必须依赖良好的血液供给保证其正常功能。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耳聋比例更大的原因之一,老年人肯定比年轻人更多地遭受这些疾病困扰,因此,谈预防耳聋也离不开全身各系统的保健和疾病预防。

  中耳炎对很多人都不陌生,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得过中耳炎,一般轻度的中耳炎并不会造成耳聋,但如果未及时采取措施,中耳炎症造成听骨链功能和形态异常,或者侵犯内耳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聋。预防中耳炎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方面:避免不当掏挖耳朵造成的机械损伤,预防感冒,预防和积极处理鼻部、咽部的疾病,如扁桃体炎、鼻窦炎、增殖腺炎等。

  听力是带给人类语言交流、音乐欣赏的能力,是带给人们快乐的重要维度,虽然我们一出生没花一分钱就已经拥有它,但失去之后再去找回却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所以要万分爱护我们的耳朵,珍惜造物和父母恩赐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文/高志强(北京协和医院)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小耳畸形 骨桥 西索米星 增殖腺 奈替米星 责编:张钰洋
5034
全站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睡眠疾病多达百余种 什么时候需要就诊?

    而对于经常发生的打呼噜且伴有憋气的现象,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也叫睡眠窒息症,这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睡眠疾病。频繁的打呼噜,会导致睡眠片段化,造成白天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成人工作能力下降、瞌睡驾驶,儿童则表现为学习效率下降。

  • 经常咬到舌头,可能是这4种原因

    很多人认为吃东西咬到舌头是因为自己吃得太快或心急造成的,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一般情况下,吃饭咬到舌头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因为牙齿的咬合异常。偶尔咬到舌头,有时会疼上好几天,吃东西也别扭,但是对身体没有多大坏处。

  • 坐飞机服慢病药有引发血栓风险

    近日,悉尼大学药学专业副教授奈尔·威特提醒有心脏病、中风发作风险的患者坐飞机吃药要谨慎。若是患有Ⅱ型糖尿病、心脏病的人群,最好在出行前咨询一下医生或药剂师,咨询自己常吃的药是否合适。

  • 身上有伤蒸桑拿极易感染细菌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王飞主任提醒:由于桑拿房中气温高,水汽多,容易滋生一些特殊细菌。本身就有伤口且未愈合的人群切忌蒸桑拿,否则极易感染细菌,造成坏死性筋膜炎。据扬子晚报

  • 口腔健康状况差?或预示罹患糖尿病风险较高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希望之城国际医学中心19日在美国内分泌协会年会期间发布一项发现,即口腔健康状况差可能预示着罹患糖尿病风险较高。研究人员分析“2009-2014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9670名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健康数据,发现牙齿缺失数量增加,葡萄糖耐受性降低。

  • 低卡糖代替食糖?或增加罹患代谢综合征风险

    研究人员用培养皿模拟人体摄入大量低热量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之后的血液环境,观察三氯蔗糖对脂肪干细胞的影响。美国成年人中,大约34%患有代谢综合征,意味着更容易罹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

  • 熬夜追剧 当心诱发急性青光眼

    两个月眼压一直降不下来,头疼起来想撞墙,不到三十岁的小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得了青光眼,起因还是一场小感染。”  袁志兰主任解释,小陆这种继发性青光眼,在临床上还有不少的,一些红斑狼疮等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都会损伤视神经,继发青光眼。

  • 血栓疾病发病隐匿!4大早期症状别忽视

    “周围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后,血栓会从血管壁上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其他部位,一旦进入肺部后,就会发生肺栓塞。有统计数据发现,欧洲国家每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人群约为100-200例/10万,死亡人数在50万左右,而美国每年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约为65万例,死亡人数在10万-30万之间。

  • 血栓疾病发病隐匿!4大早期症状别忽视

    “周围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后,血栓会从血管壁上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其他部位,一旦进入肺部后,就会发生肺栓塞。有统计数据发现,欧洲国家每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人群约为100-200例/10万,死亡人数在50万左右,而美国每年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约为65万例,死亡人数在10万-30万之间。

  • 有一种打呼噜能要命!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三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说,睡觉打鼾如果满足这几个特征就可以确诊为呼吸暂停综合征:  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超过30次;这时通过扁桃体和腺上体切除手术把狭窄修正,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身体损害的比例获得的效果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 预防肺结核重在增强抵抗力

    长沙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科长、副主任医师王孝君,通过大学生肺结核患者小袁(化名)的经历,为市民详解关于肺结核的防治知识。王孝君特别提醒,结核病患者一旦离开居住地,应提前告知经治医生,以便联系继续治疗事宜;到达目的地后应尽快联系当地结核防治机构安排治疗。

  • 小便后不妨回头看下马桶,或能早期发现这种病

    很多老人家小便完,随手一按就冲了马桶。其实,在冲马桶前,不妨看一眼自己的小便,留意下尿的颜色、尿液的泡泡是否经久不消,这或有助于肾病及早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小便后可留意下自己的尿,尿液中有细细的泡沫,厚厚的一层,十几分钟不消,或尿的颜色发红,提示可能是蛋白尿或血尿,最好到医院接受检查。

  • 不惧“难言之隐” 摆脱漏尿尴尬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在咳嗽、大笑、喷嚏或运动等腹压增加时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尿道内尿液漏出。女性朋友不要羞于就医,要勇于摆脱尿失禁带来的尴尬和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安心走出家门,畅享干爽人生。

  • 初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暖洋洋的新春佳节后,一股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让人感到有些猝不及防,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红灵提醒广大心脑血管患者,季节交替,血压容易发生波动,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阶段,注意预防。

  • 春季高发红眼病你中招了吗?

    春天天气干燥多风,人一上火就很容易患上红眼病,并且传播速度特别快。如果不幸“中招”,李雁杰建议连喝几天“清眼退赤茶”:取菊花(最好选黄菊)2克、栀子2克、决明子2克,泡水即可。

寻医问药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