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暑节气,全国开启高温炎热模式。专家提醒,夏季可能会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患者的情绪、睡眠、精神、饮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很可能会使肿瘤治疗趋于停顿和倒退。
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造成人体新陈代谢加速,细胞分裂加快,从而导致肿瘤的增长速度比气温低时要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边志民表示,肿瘤患者在高温季节应减少外出活动。宜避暑静养,保持心情愉快。另外,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更应避免蒸桑拿、泡温泉等活动。
癌症病人夏季应如何养生?边志民提示,夏季应该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每天需要至少1500毫升的摄取量、额外增加1-2克食盐摄入;多喝淡茶、白开水等。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不能正常进食的肿瘤患者,体液补充要做到出入平衡,按需按量补充。
饮食方面,由于多数化疗药物在使用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泻等。边志民提示,化疗期间患者进食宜适量,口味宜清淡,应尽量避免煎、炸、烤的食物,冷食也不宜多吃。但不能因为治疗的副作用强烈而减少饮食,否则会造成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缺乏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食物摄入量,可补充静脉补液及营养液对症治疗。
用药方面,对肿瘤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的肿瘤患者而言,夏季出汗多,血液相对比较浓缩,这时容易形成血栓以及造成血压不稳定。有该问题的肿瘤患者属于夏季高危人群,切忌盲目服用降压、降脂及其他心血管药物,尤其对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应慎重,应在肿瘤科医生及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药品。
此外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受到疾病以及治疗的影响,肿瘤患者的睡眠质量普遍不高。可以保持适量的运动,放松心情。
入夏以来,多地“热到不行”,高温病频发。专家提醒,中暑、卒中等高温病程度严重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特别是老人、户外工作者在高温天气下要格外注意,合理降温才能躲避高温病。
连日来多地气温直逼40℃,生冷食物成为不少人的“生存必需品”,餐饮店的外卖生意也红火起来。然而高温天气,“吃”出来的胃肠炎、感染性腹泻病人越来越多,医院的消化门诊、肠道门诊人满为患,情况严重者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休克。
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天气,疾病防控专家提醒,酷暑天气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要注意防范。
刚刚进入大暑,几乎每天都遭遇了无厘头的太阳雨,高温多雨的天气里,防暑降温必然是一场攻坚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主任邓健提醒大众,风、寒、暑、湿、燥、热,这六大外邪,与节气最紧密相关的就是暑气,进入三伏天后,天气炎热,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因为在户外曝晒导致中暑。
在各大医院的诊室里,挤进了各式各样与这个季节相关的病人,不过他们大多不是晒出来的中暑,而是吃出来的胃肠炎、感染性腹泻,最严重的甚至多器官衰竭、休克躺进了重症监护室(ICU)。
中伏可谓全年最热时段,就连“120”电话也跟着“热”了起来。连日来,郑州市120院前急救接诊量持续攀高,突破了郑州院前患者救治人数的记录。
大暑已至,前几天北京局地高温甚至达到40℃。未来几周,伏天的威力仍会持续发酵。 火辣辣的太阳、热腾腾的空气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身体耐受力。但清洁工、快递员、交警、建筑工人等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及户外长时间活动的人群,甚至处于拥挤和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体弱者,都可能处于一种高温专属病“热射病”的威胁中。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疾病。
夏至已至,全国迎来高温酷暑天气,高温津贴成为关注焦点。近日,上海、安徽、江西等九省份上调了高温津贴,其中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高温津贴达到全国最高标准,为300元/月。按照规定,只要用人单位安排了高温作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的劳动者都应依法享受高温津贴。
夏至之后,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就要来临。各地将陆续迎来“火炉”城市和“烧烤”模式。需要警惕的是,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的天气或者环境中,人除了体感不适,一旦护理不当,就会发生中暑,严重可致热射病、危及生命。近日,人民健康采访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达,为公众科普一些防暑常识以及急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