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成人肥胖率持续上升,寻求解决方法以遏制其增长显得尤为紧迫。科学家们正围绕解决方法展开研究,从手术、药物治疗到节食计划、心理干预等等。引起科学家关注的是,改变进餐时间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据外媒3月25日报道,近日一项小范围研究进一步证实:体重增加与晚饭推迟之间存在关联。研究人员使用独特的记录手段,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支撑。
来自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科学家们最近做了一项实验,利用深度个人监测法以获得最新数据,并在洛杉矶新奥尔良举行的2019年ENDO大会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体重与进餐时间
一些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晚饭推迟和体重增加之间的一种规律。例如,2011年有研究者得出结论,晚上8点之后再摄入热量可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晚些进餐的人是否会因此整体睡眠更少。这一因素很重要,因为专家认为肥胖可能也与睡眠不足有关。
这项最新研究的第一作者Adnin Zaman博士解释说:“很少有研究会对成人肥胖者的进餐时间和睡眠时间同时进行评估,目前还不能确定晚进餐是否会缩短睡眠时间或增加体内脂肪。”
科学家们招募了31名平均年龄为36岁的肥胖者,为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科学家们评估了参与者的睡眠质量、运动水平和饮食习惯。
每个参与者都佩戴运动手表,以监测他们的睡眠周期。他们还在大腿上佩戴了运动伴侣电子设备,用来监测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和久坐的时间。参与者还使用手机软件记录饮食。通过这款软件,他们拍摄自己吃的每顿饭和零食,并提供他们每天进餐的时间。研究人员用一个持续运转的血糖监测器来检测参与者的饮食摄入量。
睡眠、进餐时间与体重
分析表明,平均而言,参与者在11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内进食,每晚睡眠7小时。
正如所料,那些晚餐较晚人群的BMI指数更高,身体脂肪水平也更高。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称那些在白天晚些时候进餐的人平均仍有7个小时的睡眠,这意味着缺乏睡眠并不是影响肥胖的首要驱动因素。
Adnin Zaman博士称,“我们使用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来证明,超重或肥胖者可能会每天晚些进餐。这些研究数据也支持我们的整体项目研究,那就是着眼于每天早些进餐是否会降低肥胖概率。”
由于现代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像这样的实验现在才有可能进行。然而,由于这是一个短期的小范围项目,因此需要慎重看待研究成果。如果完整的项目研究出了结果,那可能会很有参考价值。研究人员还希望对体重正常者进行类似的实验,看看这一群体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规律。由于目前的研究结果与早期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进餐时间可能会成为研究治疗肥胖疾病一个愈加重要的焦点。(实习编译:左萌萌 审稿:刘洋)
过年期间最开心的是小朋友,因为可以放开肚皮吃。眼瞅着家中小萌娃体重“噌噌”往上涨,不少家长心急如焚。
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β细胞功能障碍和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指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问题,未来应该据此“双重推动”制定更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一胖毁所有。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会直接损伤血管,增加心脏病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肥胖与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相关,但男女因肥胖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有所不同。
对寿命的影响 肥胖程度跟病死率密切相关,就是随着肥胖程度的上升,死亡率也大幅度上升。当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2(米)]超过35的时候,病死率就比平常的人增加了30%-40%。根据科研数据显示,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更可怕的是,如果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时候,男性的寿命会减少20年。
专家建议,如有条件,家长尽量自己在家给孩子做少油少盐少糖的食物;如果非要吃快餐,餐后要多补菜、多运动。而家庭一直是儿童最常消费饮料的场所,因此控制儿童饮料消费,家长应起决定性作用。
近日,丹麦一项新研究表明,童年期肥胖者成年后肾细胞癌风险增加。
细菌疗法能否治疗心血管疾病?鉴于超重或肥胖患者也是患心血管病的极高风险人群,研究人员针对肥胖和相关人群设计了一项小型临床调查试验。1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医学》杂志的试验结果称,提高特定肠道细菌水平,或可对超重或肥胖人群产生有益效果。
我国全面放开“二胎”,越来越多的宝宝出生,但有些准妈妈孕前即有超重或肥胖。有数据显示,中国孕妇体重超重占19.2%,肥胖占11.2%。调查显示,近90%的孕妇及其家人认为孕期必须多吃少动。那么肥胖对妊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研究人员对1930~1985年出生在哥本哈根的30万人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参试者7~13岁,每年接受身高和体重测量。在随后长达32年的观察期里,1010人(其中680名为男性)被诊断为肾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