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热点聚焦 > 正文

诱导消费“陷阱”多 求美要远离“三无”机构

2018-03-13  来源:大河报

503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近些年来,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乱象渐多。近日,大河健康报记者走访郑州美容行业了解到,部分医疗美容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顾求美者生命健康、知情同意等权益,大肆夸大医疗美容的术后效果,忽略医疗环境卫生及医疗设备条件,致使求美者术后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并发症等,引发纠纷。

  医疗美容:

  兼有“美容”和“医疗”的双重属性

  近年来,从女人到男人,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容,越来越多的人将美容消费作为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

  美容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不同,医疗美容兼有“美容”和“医疗”的双重属性。医疗美容借助医疗技术结合美学知识,通过手术的方式,实现美容效果,一旦成功,可以一劳永逸地改变容貌或者身材。

  然而,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迅猛发展,行业乱象渐多,消费纠纷时有发生……

  当然,医疗美容纠纷有其特殊性——求美者对一些常见的并发症缺乏认知,不配合术后修复治疗,以及期望值过高等,这些都是导致医疗美容纠纷发生的因素。

  诱导消费:

  对顾客“过度开发”

  23岁女孩何丽(化名)告诉记者,她和同事都经历过美容机构诱导消费的事情,有些美容机构为追求经济效益,对顾客“过度开发”。女性对美的追求没有止境,商家利用这种心理进行诱导,有些女性做美容手术几乎成瘾。

  何丽举例,有位同事到美容院做文眉,只花了三四百元。消费后,美容顾问又推荐其他产品。美容顾问掌握了很好的话术引导能力,用话语暗示其“眼睛有某些缺陷”“再把鼻子做一下就完美了”。

  何丽说,她的同事就是在这种诱导下,先花费一万多元做了眼整形,又花费三万多元做了鼻整形。这个同事做完眉毛后觉得眼睛丑,做完眼睛后又觉得鼻子丑,两年内花费四五万元做整形。

  “贷款美容”:引诱在校学生盲目整形

  买房、买车可以贷款,美容也可以贷款。近年来,有些美容机构为在校女大学生办理贷款,进行美容手术,引诱没有经济来源的女大学生盲目整形,行业内部称之为“校园贷”。

  郑州一位美容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90后”女孩逐渐成为整形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她们对外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然而,在校学生大多数没有经济能力,主要依靠父母,如果不考虑个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而过度消费,就会给自己和家长带来麻烦。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校园贷”,但是,仍有一些机构巧妙地避开消费者的学生身份,引导学生过度消费。

  “类传销”模式:打法律的“擦边球”

  郑州一位美容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有些美容机构开发“类传销”的营销模式,他们打出的口号是:“美容不花钱,还能赚钱。”

  比如,某位顾客做一个双眼皮手术,需要花费一万元。美容院可先为顾客代办贷款,如果这位顾客能再拉来5个人(一个顾客可以抵两千元),完成全部任务后,美容院可把这一万元费用全额退还给消费者。美容院计算了成本,后面5个人所付的钱,足够支付第一个免单顾客的成本,所以无论如何美容院都能赚钱。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些整形美容机构为了招揽顾客,以“类传销”的方式,利用客户为其发展下线。客户介绍客户,不仅可以免单,还可以拿提成。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传销,但是在界定上却存在一定的难度。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整形美容机构的这种“类传销”,传销的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服务;二是一般的传销找不到上级,但开发“类传销”的整形美容机构却可能具备相关经营和医疗资质,如果它是三无机构,那么界定为传销很简单,如果它是正规机构,则可能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史上最严整治非法整形”行动

  非法医疗美容机构的存在,使求美者不仅要付出金钱代价,更要承担健康风险。

  2017年6月底,针对非法医疗美容乱象,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重拳出击,印发《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打击非法“微整形”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覆盖注射用透明质酸钠、胶原蛋白、肉毒素等药品及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医疗美容培训、广告推广全链条,以查处案件为抓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这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整治非法整形”行动。

  整形美容远离“三无”机构

  近几年,医疗美容行业增速达到20%~30%,高于传统医疗行业的平均增速。据2012年《经济学人》发布的数据,2010年,就整容手术总量来看,美国占据全球整形手术总数的17.5%,排名第一,中国占据了总量的12.7%,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经历20多年的发展,医疗美容行业犹如一匹脱缰的黑马。市场上除部分公立医院设有整形科以外,民营整形医院、整形诊所等医疗美容机构鳞次栉比,更有众多超诊疗范围的美容院和“三无”人士(即无医师资格证、无医师执业证、无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职业资格证)混杂于内,求美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

  消费提醒(一):整容用化名,可能遭遇举证难

  有些消费者走进整形美容院,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所以就使用假名、化名。整容属于个人隐私,整形美容院未必要求每一个就医者出示真实的身份证明,在法律上也没有对这方面进行强制性规定。如果出现纠纷,整形美容机构会以此向法庭提出抗辩,消费者需要提出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与医疗机构存在事实上的医患关系。如果举不出更有力的证据,法院有可能以“诉讼主体不合”直接驳回起诉。

  消费提醒(二):有些医疗美容的损害后果难以认定

  对于一般的医疗纠纷,损害后果以身体机能的健康运转作为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医疗损害纠纷不同,医疗美容纠纷的损害后果指的是在医疗美容结束后无法带来预期的效果,无法为正常人所接受,没有变美反而变丑,并且带来负面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以美丑作为评价体系。

  比如,消费者认为自己在医疗美容后变黑且出现雀斑,但法官看后却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身体的功能并未受到影响,只是由于器官形态的改变或皮肤颜色的改变,出现了评价差异。对于这方面的评价,主观性更强,且缺乏评价的统一标准。因为此时体现的已经不是医学标准,而是被美容人的主观预期,毕竟“美”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此,一些医疗美容的损害后果难以认定。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医疗美容 三无 陷阱 鼻整形 美容 责编:张钰洋
5034
全站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非法医疗美容伤身又伤心 去年山西省出重拳查处案件41起

    日前,省卫生计生委发布了我省去年打击非法医疗美容工作情况,全省共检查医疗机构4496家、生活美容等公共场所723所,立案查处41起,处罚金额9.42万元。消费者可使用手机,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sfda.gov.cn)的“公众查询”进行核实。

  • 想动脸?小心点!

    河南郑州的90后小赵呼吸不畅已经半年多了,而这种痛苦源自一场鼻梁整形手术。”中国消费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盲目、冲动爱美是造成消费者整容“踩雷”的重要原因。湖南长沙的姜女士在一家网络公司当主播,看到圈子里很多人做微整形,去年她也体验了一把。

  • 微整形,靠谱机构哪里找

    从事医疗美容的整形医生,需要具备教育部认可的医学专业背景,并考取执业医师证,整形科的毕业生还需经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体来看,市面上既有公立医院的医疗美容外科,也有正规的民营医疗美容机构,里面的医生都应有正规执业医师证。

  • 确山县坚持“零容忍”严查非法医疗美容行为

    为推进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开展,扩大专项行动效果,近期,确山县卫计委结合辖区不同类型非法医疗美容行为的特点,组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所,采取四项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宣传工作,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非法医疗美容行为。

  • 打击非法医美!河南全省共查非法医美机构133家

    截至目前,全省共检查各类美容机构3261家,查处非法医疗美容机构133家,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422起、违规医疗美容培训9起

寻医问药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