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眼下要抓紧“秋补”尾巴,补齐养生“功课”。
保暖与避风
秋天阳气衰减,阴气增加。而人体在经过酷暑炎夏之后身体肌肤腠理开泄,如果衣服着装不注意保暖,依旧习惯吹风贪凉就容易导致外邪入侵。同时注意避风,不可大汗之后吹风取凉,《黄帝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增酸与减辛
秋气应肺,而秋燥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重者还会咳中带血。饮食上多选用滋养肺阴的食物,如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乳制品等。水果以梨为首选,荸荠、香蕉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中老年人饮食调摄除了滋阴润肺之外,适当多食酸味食物,以养肝气,可适当多吃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山楂等,维持人体脏腑之间的平衡。辛辣之味容易伤阴,过食则肺阴受损,要少用生姜、大葱、陈皮等作料,并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锅、牛羊肉等。
收敛与平和
昼短夜长越发分明,作息要注意收敛,睡觉不能太晚,太晚容易导致虚火上升损伤人体阴气。清晨应当早点起床,起得太晚损伤人体阳气。情志应与“秋收”之气相适应,要做到“容平”,即包容与平和,要让情志得以安宁。
在对长寿老人的调查中发现,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系外,也和一些共性的生活习惯有关系。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提醒,此时进补仍要注意防温燥太过,应以平补为主。
这个时节防秋燥,不少“老广”会选用雪梨来煲汤。不过,有的人即使经常食用雪梨,效果都不很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很可能是未加辨证,食不得法。
中医专家提醒,进入深秋,燥气上升,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眼下应适当多吃些防燥护阴的食物。
冷空气来了,气温一天天“跳水”,但有些人并不重视“保暖”这件事,认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不变的养生金句,越冻越健康。
除年龄、体质外,季节也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秋季是胃病多发的季节,到了秋季,人们的养生重点不能只放在防秋燥上,秋季养胃也是关键。
不管您有没有选好撒花儿的地方,在大堵车开始之前,小编都要为您推荐个好地方——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
除了部分是因为睡眠不足导致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人体自身对夏天过度消耗的自我补偿,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据介绍,足部有六十多个穴位和人体相连,通过对足部的刺激到对全身的机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起到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喝水应该喝温水。记者从中医那里挖掘了更深层次的保养之道——绝不仅仅只是喝温水,还可用保温杯泡养生茶。
秋季吃什么肉?首选是鸭肉。鸭子富含营养,不仅享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无鸭不成席”之美誉,同时也为祖国医学所称道:“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立秋之后,许多“蛰伏”了整个夏季的心脑血管患者都开始计划金秋季节的活动安排,纷纷走到室外去享受好时光。
秋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成熟,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发升,天人相应,最利于人体肺主气功能的发挥和气机运行“收敛”特性的展现,因此秋季养生宜养肺。
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9月7日恰逢白露节气。白露时节秋燥耗人津液,因而此时的养生要预防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