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季即将来临。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提醒,此时进补仍要注意防温燥太过,应以平补为主。
《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进入霜降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的特点。岭南地区此时则炎热与秋凉、雨霾和秋燥会交替出现,表现为“一日之内,气候屡变”的特点。岭南民谚有云“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意思是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预防外邪的侵袭。
颜芳指出,霜降节气以后,预示着天气进一步变冷,尤其是早晚气温变化增大。而人体亦会顺应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阳气逐渐收敛潜藏,以顺应秋收之性,为冬天的潜藏做好准备。如果调摄不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就会复发。因此,饮食起居也要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调整。
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旧病复发。霜降过后是立冬,秋燥已去,天气渐冷。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虚邪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人易生病。尤其老年人,体质弱、基础疾病多的病人,如慢阻肺、冠心病、慢性心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防寒保暖,这也是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原因。
其次,要健运脾胃,培土生金,以助阳气潜藏。中医理论认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两阳合明降于土”,意思是说阳气的潜藏需要依靠脾胃的正常运转。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就好比车轮子的中轴,中轴旋转,方可实现左升右降的气机周流。在霜降节气加强健运脾胃,可以帮助阳气的潜藏。
此外,霜降虽然是秋冬进补的开端,但进补需防温燥太过,注意秋冬养阴。颜芳提醒,燥是秋季的主气,燥令伤肺,自霜降以后,秋燥渐去,冬寒渐至,此时饮食养生可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不同,适当进食温热之品以防寒,但亦不可过早过多地进补温燥之品,需要温燥与凉润相结合。中医强调“秋冬养阴”,秋冬季节的天地阳气以收敛、潜藏为主,养生要顺应敛藏之性。如果过于温燥,温燥升散则会影响人体阳气的潜藏,甚者会导致“冬不藏精,春必温病”。(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 查冠琳)
民间常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养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多重要。
这个时节防秋燥,不少“老广”会选用雪梨来煲汤。不过,有的人即使经常食用雪梨,效果都不很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很可能是未加辨证,食不得法。
中医专家提醒,进入深秋,燥气上升,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眼下应适当多吃些防燥护阴的食物。
冷空气来了,气温一天天“跳水”,但有些人并不重视“保暖”这件事,认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不变的养生金句,越冻越健康。
除年龄、体质外,季节也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秋季是胃病多发的季节,到了秋季,人们的养生重点不能只放在防秋燥上,秋季养胃也是关键。
不管您有没有选好撒花儿的地方,在大堵车开始之前,小编都要为您推荐个好地方——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
除了部分是因为睡眠不足导致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人体自身对夏天过度消耗的自我补偿,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据介绍,足部有六十多个穴位和人体相连,通过对足部的刺激到对全身的机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起到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喝水应该喝温水。记者从中医那里挖掘了更深层次的保养之道——绝不仅仅只是喝温水,还可用保温杯泡养生茶。
秋季吃什么肉?首选是鸭肉。鸭子富含营养,不仅享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无鸭不成席”之美誉,同时也为祖国医学所称道:“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立秋之后,许多“蛰伏”了整个夏季的心脑血管患者都开始计划金秋季节的活动安排,纷纷走到室外去享受好时光。
秋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成熟,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发升,天人相应,最利于人体肺主气功能的发挥和气机运行“收敛”特性的展现,因此秋季养生宜养肺。
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9月7日恰逢白露节气。白露时节秋燥耗人津液,因而此时的养生要预防秋燥。
根据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研究,在人类的长寿因素中,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就是适度饥饿。饥饿,是一种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