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常见慢性病之一,现代医学还无法治愈,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得不终身服药,而在浙江台州,有一家网店宣称,有一种食品能代替药物降低血糖。该网店生意红火,但稽查人员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保健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西药成分,看看配方,让人不寒而栗,别说治病,没中毒已是万幸。
这家网店的行为突破了好几道红线,违反了好几个法规。首先,这些产品虽然印有“国食健字”的批准编号,但批准文号是假的,包装盒上的厂名、厂址也都无法对应。也就是说,即使站在保健品的角度来看,这些商品也属于假货。制假售假,违反了相关法规。
其次,宣称保健品可以治病,可以替代药物,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并且,与其他保健品欺诈相比,这次欺诈还打着中医药科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幌子,口气更大,也更具有欺骗性。
第三,这类假产品表面上是保健品,暗地里却大量添加格列本脲片、苯乙双胍等西药,这两种药都属于处方药,这种做法违反了《药品管理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等法规。在产品推销过程当中,还可能存在诊疗行为,因此可能涉嫌非法行医。
一种行为存在多处违法,社会危害性也会相应成倍增加。就这一案件而言,民众吃到了假保健品,是一种危害;把假保健品当药吃,是第二种危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进了治疗糖尿病的西药,是第三种危害,等等。
罚责对等,是司法的一条规则,一种行为既然违反了多种法规,且社会危害性也成倍增加,就应该把相应法规的罚责综合在一起,一个不漏地累加处罚,如此才能产生与危害性相对等的震慑力。
进入4月,孩子预防新冠肺炎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在家里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饭后、打喷嚏或接触其他分泌物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
李海霞: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养生是根据人在自然界中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心、减少疾病的各种方法所进行的强身健体的自我活动,是人类保养生命的一种主观行为。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保健食品命名指南(2019年版)》,为保健食品如何命名指明了方向。指南明确提出,保健食品名称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误导、欺骗消费者。
从明年6月1日起,以非法集资或者欺骗手段销售“保健”产品等诈骗老年人财物的养老机构和从业人员,将被列入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近年来,为了给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等方面提供助力,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将各种儿童保健品送进孩子口中。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商家也抓住了家长这种心理,以非法添加、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等各种手法骗取消费者的钱财,
提及保健品,不少人会将其与老年人联系起来。然而,保健品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商品,随着年轻人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购买保健品的主力军。
“三天见效,永不复发”“抑制癌细胞增长,预防癌症”“只需七天,糖尿病除根”……这类关于保健食品的宣传您看到过吗?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张俭提醒广大消费者: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声称具有治疗功能的保健食品一律不要购买。
保健品销售人员郭某让身患多种疾病的王阿姨在一天内服用3000毫升保健品,在连续大量服用三天后,王阿姨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记者近日获悉,丰台法院一审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郭某有期徒刑2年。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增高的、补钙的、益智的……形形色色的儿童保健品被爱子心切的家长们送进孩子的口中。和老年人往往被套路购买保健品不同,儿童保健品多是家长主动选择,虚假宣传、随意忽悠让家长心甘情愿慷慨解囊。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健康意识的提升,特别是对育儿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铺天盖地、种类繁多的婴幼儿营养保健品在对其功效的过度宣传下,迅速激发了年轻家长们的购买欲望,且服用人群愈显低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