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据显示,我国初高中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已经超过70%,小学生近视率达到了40%,学龄前儿童也有2.5%的孩子已经近视,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而不少家长对近视防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孩子长大后做近视眼手术就能解决,甚至以不戴眼镜作为延缓近视进展的手段,其实这些误区只会让孩子更受伤。因此,青少年近视一旦发生,首要任务是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速,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专家指出,户外活动和科学营养是维护眼睛健康的最有效方法,近视眼防控的9件事也要做到做好。另外,对于配戴眼镜的学生,要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复查,最好每半年左右验光一次,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度数。
“六一”儿童节刚过,小区里几个刚上初中的孩子聊起了放假的话题,原来儿童节这天是个周六,可几个孩子谁也没出去玩儿,都在课外班学习了一天。不光六一,凡是放假一两天、两三天的短假期,孩子们几乎都是在学习中度过,要么在家中,要么在补习班,很少有到户外活动的时间,这也难怪我们周围的“小眼镜”越来越多。
科学研究表明,影响近视的环境因素包括年龄、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和强度、种族、光照、饮食、生活模式等多方面,目前最明确的有预防近视发生作用的是户外阳光。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学习任务重、户外活动时间少的现象,近视率也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称,我国初高中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已经超过70%,小学生的近视率达到了40%,学龄前儿童也有2.5%的孩子已经近视。
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就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提醒,目前在我国近视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因减少了合格兵源而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将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将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将下降到70%以下。
依靠手术、不戴眼镜硬扛等皆不可取
疾控中心专家通过融媒体介绍了青少年近视的危害性,近视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育运动等都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发展为高度近视甚至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合并眼底退行性变,最终发生不可逆性视力障碍甚至致盲),后果更加严重。
专家还分析了近视这种流行眼病高发的原因并指出,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体力活动多变为体力活动少,远距离用眼多变为近距离用眼多,身体也相应发生改变,近视就是其中之一。就多数单纯性近视而言,环境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每日注视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近视患病率也越来越低龄化。
而不少家长对近视防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孩子近视了也没关系,长大后做近视眼手术就解决了。专家指出,这是现在不少家长都存在的认识误区。近视眼手术是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提高视力,也就是患者不用戴眼镜或隐形眼镜就可以达到较好视力,但是近视眼手术并没有改变患者的近视眼状态(眼轴变长)。对于高度近视特别是病理性近视患者来说,尽管在年轻时通过手术提高了视力,但是并不能改变或阻止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威胁视力的眼底退行性改变。也就是说,近视手术本身,改变的只是眼球屈光度,并不能改变由于近视带来的潜在视网膜病变风险。因此,青少年近视一旦发生,首要任务是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速,避免成为高度近视。
对于孩子近视要不要戴眼镜,不少家长也心存疑虑,害怕一旦戴上就摘不下来了。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王凯认为,由于视觉模糊本身会加快近视进展速度,所以青少年近视患者如果不戴眼镜,度数增加的速度一点都不比戴眼镜的慢。有的孩子600度近视了,家长还不让孩子戴眼镜,幻想着度数能慢慢逆回去,或者认为不戴眼镜度数就不会加深。事实上,这种做法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首先是生活视力不良,看不清黑板,影响学习成绩,也容易撞东西;其次是近视度数的加深速度并不慢于戴镜矫正的患儿,甚至还会更快;第三是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丧失殆尽,一旦戴眼镜矫正后看远清楚了,可能会看近看不清,俗称“小花眼”。对于此类患者,要在矫正近视的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
保护视力,还需科学营养助力
缓解视疲劳,防止近视的发生或进一步发展,除了注意视觉训练和户外活动外,还要注意一些营养素的摄入,为维护眼睛的健康提供充分物质基础。
对学龄儿童视力而言,重要的营养素一共有6大类,分别是:对眼睛“黄斑区”有益的叶黄素、玉米黄素;对眼睛光感调节能力有益的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增加眼底血液循环的花青素;辅助这些营养素发挥作用、延缓眼睛衰老的维生素家族、矿物质以及DHA。
1.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能吸收光线中有害的紫外线和短波光,同时捕获危险的自由基,帮助眼睛延缓疲劳和衰老。
2.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眼睛适应明暗变换与维生素A密切相关。维生素A缺乏,眼睛从亮到暗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还会让眼睛表面的角膜干燥,严重时就是“干眼病”。
3.花青素。花青素能够增加眼底微循环的血流,加速眼部代谢,加强营养物质交换,增强对眼部毛细血管的保护作用,缩短黄斑功能恢复的时间。
4.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这些维生素有助于恢复视疲劳,延缓眼球功能的衰老。
5.钙和锌。膳食中长期缺钙,眼肌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差,容易加深近视度数。如果没有足够的锌,会出现弱光下视物不清。
6.DHA。眼睛中含有相当高水平的DHA,对视神经系统的活跃很有帮忙。
此外,学龄儿童想保护视力,满足眼睛所需营养,要让孩子常吃黄、橙、红、紫、绿等有颜色的食物。
绿色食物。菠菜、油菜等各种深绿色叶菜,它们含有大量叶黄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橙黄色食物。黄玉米、小米、大黄米等黄色粮食,富含叶黄素、玉米黄素和胡萝卜素。芒果、木瓜、柑橘、南瓜等橙黄色果蔬,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蛋黄。既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素,也含有维生素B2和维生素A,对保护眼睛非常有益。
枸杞子。它是天然食物中含玉米黄素极其丰富的食物,同时也富含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煮粥、煮饭时可以放点枸杞子。
紫红色食物。紫米、黑米、红米、红豆、黑豆等紫红色粗粮豆类,不仅富含花青素,还含有维生素E、B族维生素。
紫甘蓝、红苋菜、紫菜苔、蓝莓、黑加仑、紫樱桃、桑葚等红紫色果蔬,含有花青素和维生素C。
做好 9件事
让孩子远离近视威胁
近视防控是一项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长期工程。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参与户外活动,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学习习惯,合理安排作息,劳逸结合,特别强调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疾控中心专家提出以下9项近视防控的具体措施。
①营养要均衡。要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膳食。多吃鱼类、新鲜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食物。在膳食方面应多摄入高蛋白饮食、含钙量丰富的食物,选择低糖或者无糖食品。
②户外活动。每周日照下户外运动不少于14小时,能有效降低近视发病率。儿童青少年应保证每天有至少1小时中高等强度运动,并以有氧运动为主,此外每周至少包含3次强健骨骼和肌肉的运动。
③颈部运动。增强颈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障大脑供血充足。
④减少久坐。减少长时间的静坐和视频时间,经常在休息间歇活动一下四肢,拉伸肩颈肌肉。
⑤保证正确坐姿。头正身直,不驼背塌腰,不跷二郎腿。眼睛距离书本或屏幕距离合适。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是:保持坐姿端正,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胸部离桌子一拳、书本离眼一尺。
⑥注意读写环境。有利于读写的环境应该是采光良好、舒适的。光线太强或太弱都会给眼睛带来伤害。柔和自然的光是对眼睛最好的保护。
⑦匹配的桌椅。选择与孩子身高相匹配的学习桌椅,避免被动养成不良书写习惯。
⑧用眼时间。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每40~45分钟要休息10分钟,休息时应去户外、远眺、做眼保健操。
⑨远离电子产品。严格控制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看电视距离要保持3米以上。
专家还提醒,孩子如果发生了近视,应到正规医疗机构散瞳验光,区分真性近视(眼轴变长)与假性近视。假性近视多数由于过度用眼导致,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缓解疲劳而纠正。而真性近视达到一定程度则会影响学习、生活,应尽早配戴适宜度数的眼镜矫正视力。
对于配戴眼镜的学生,要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复查,最好每半年左右验光一次,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度数,决定是否需要配戴眼镜或更换眼镜。(闻唱)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发表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说,我国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
9月5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2019年度无陷宝贝计划暨“无限未来-有备而来”预防出生缺陷健康教育万里行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提倡环保的素食风潮对保护地球不无益处,但日前有营养学家指出,素食为主的饮食可能会影响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胆碱的摄入。
最近遇到一位准妈妈,说她为了孩子,把留了多年的漂亮长发剪了。很多准妈妈以及产后的新妈妈们,都会选择剪去自己柔顺黑亮的长发,有的是担心用吹风机吹干长发有辐射伤害,有的是因为产后脱发严重,还有一个是关于孕期长发的普遍误区——长头发需要消耗更多营养,会和婴儿抢营养。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母乳喂养有益孕产妇和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已经是科学界的共识。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应尽量纯母乳喂养6个月。“7月30日,在第28个世界母乳喂养周来临之际,中国营养学会举办“促进母乳喂养,助力健康中国”主题论坛。
“最近就靠冰激凌和西瓜‘续命’了”,武汉姑娘蔡可告诉记者,由于天气炎热,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没有胃口,每天晚饭都是靠西瓜、冰激凌、冷饮等消暑。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补充剂并无保健效果,但也对人体无害;只有低盐饮食、欧米加-3脂肪酸和叶酸补充剂对部分人群健康有益。
民以食为天,对于食物方面,人们显得极为“挑剔”,上海青只吃菜心、芹菜只吃中间段、肉只吃最瘦的部分,就连吃橘子也要去除橘络……许多人觉得这样去除相对不好的部分,营养会更好。那么,食物是否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去其糟粕”后剩下的都是精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健康意识的提升,特别是对育儿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铺天盖地、种类繁多的婴幼儿营养保健品在对其功效的过度宣传下,迅速激发了年轻家长们的购买欲望,且服用人群愈显低龄化。
“脱离疾病谈营养是空谈,不结合营养防慢病也是空想。当前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着高盐、高脂饮食,吃得过于精细、单一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逐年高发,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日前,在新时代中国营养与健康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