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我国癌症中排名第十位,它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其中,约有90%的病例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点是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又具有多样性,但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症状。在淋巴结肿大之前或同时,患者还可出现各种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复发和难治的侵袭性患者仍然预后较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介绍,对于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危及复发难治患者,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来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治疗方式,可显著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对于这类患者,‘动员’是移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患者能否进行移植。”
由于造血干细胞在外周血(除骨髓之外的血液)的含量极低,必须使造血干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再通过血细胞分离采集技术得到满足自体移植的足量自体造血干细胞——这个过程被称为“动员”。
黄晓军教授解释,如果把骨髓想象成一个生产造血干细胞的工厂,不“动员”的话,工厂的生产只是正常水平,只能有微弱的造血干细胞游离到外周血;而“动员”后,可以让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加速生产并进入外周血,这样就有机会收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为使造血干细胞的有效采集量增加,目前临床已从单药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方案,升级到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方案。可以想象,以最佳数量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移植,将有利于促进造血系统恢复,降低输血需求和感染率,进而缩短住院时长。
黄晓军教授提醒,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对化疗敏感、年龄相对较轻且体能状态较好的患者一线诱导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以及在一线治疗失败后挽救治疗敏感患者的巩固治疗。(于一斌)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等机构共同主办了“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宣教活动。他们以真实患者故事为原型,打造了我国首个淋巴瘤主题交互式舞台剧。
小李无意中在颈部、耳后摸到几个肿块,联想到近期不少名人得了淋巴瘤,可把小李给吓坏了,赶紧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颈部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