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里的中医智慧
良药苦口:好药一定是苦的吗?
□ 首席记者 刘永生
良药苦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好药往往味道很苦,难以下咽。
生活中,人们更多地用它的喻义: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可帮助我们改正缺点。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药都是苦的吗?
药是苦的吗?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但学过中药学的人会说:药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比如甘草就不是苦的,而是微微甘甜;山楂能入药,它是酸的;蜂蜜能入药,它是甜的。还有更多的中药,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味道,很清淡,近乎无味。
为什么我们觉得药苦?
可是,为什么喝中药汤时,那种苦味令人难以下咽?本来,自然界的药物有丰富的滋味,不止苦味一种,但吃药时,我们的味蕾对苦味特别敏感,接触到苦味时,把其他味道都掩盖了,通常只觉察到苦味一种。
大千世界,药材岂止“五味”?
谁那么聪明,把药的滋味归为“五味”?辨别药味,是一个靠味觉品尝判断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亲自尝,一种一种尝,最后把它们归类。
口尝药味,是凭直观感觉,不可避免带有主观因素。比如:黄连是苦味,甘草是甘味,这个很明显。但有些药物滋味多样,比如五味子,它五味齐全,这该怎么办?另外,有些药物的滋味,并不是像甘草、黄连那么显著,味道似是而非,怎么办?
我们要知道,药之五味,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归类,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滋味,中医将其归为“五味”。这就好像说“七情六欲”,难道我们人世中的情只有七种?欲只有六种?这也只是概括,是一种大致的分类。
药物的“五味”是对其功能的概括
中药药味的确定,最初是古人凭借自己的味觉、嗅觉,口尝而得,并在药书中予以记载、流传后世。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医家发现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存在着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药的“药味”概念,不仅表示每一种草药用味觉感知后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了药物的真实性能。
所以,药味是对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换句话讲,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带有普遍性的。
不同药味的功能
《黄帝内经》对五味的作用概括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而 历代本草对药“味”的性能,不断提出新见解,大大丰富了内容。
味辛能行、能散、能润、能通窍,如川芎味辛,行血散肿、通窍止痛。
味酸能收、能涩,如乌梅能敛汗止泻、固精止带。
味甘能补、能和、能缓,如蜂蜜能补中润肺、缓急通便。
味苦能泄、能燥、能坚,如黄连味苦泄热燥湿、坚阴止泻。
味咸能下、能软,如芒硝泄热通便,鳖甲软坚消结。
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检验科有别样的风景:我们的女将看似柔弱,却拎着十几斤的试剂箱,面不改色心不慌;我们的大老爷们,心细却如发丝,每份检验单一一认真审核。
我叫张晓东,今年有幸受邀作为一名教官,参加了林扒一初中六年级的军训任务,短短的几天军训,在与“小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的训练中,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陈。
乐视超级电视声明中所指的“两大电商平台”引起市场热烈讨论。大家普遍猜测其此次怒对的正是国内排名靠前的两大电商平台——天猫和京东。
近日,大河健康报记者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片,用甘蔗的“内服”“外用”调侃家长对孩子考试成绩好坏的两种态度(如左图)。气管炎、肺结核:甘蔗、白萝卜、百合适量,一同榨汁,常饮对气管炎、肺结核有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