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养生学堂 > 正文

在末伏,抓住今年最后的除湿机会

2018-08-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5034

  最近雨水不断,人体与湿作斗争又多了一分难度!从节气上讲,虽然立秋已到,但是因为立秋之后仍有一“伏”,所以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依然很热。因此在立秋已至、夏气未消之时,这个当口的养生之道仍以防暑化湿为重。

  每周接诊的患者中舌头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的仍然很多,这样的舌象说明体内仍有湿气!但是我也注意到,他们的舌体往往偏淡,所以化湿同时健脾益气也是进入秋季后需要考虑的,这是祛邪和扶正并举的过渡阶段,也是今年除湿最后的机会。

  湿气被称为“万恶之邪”“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而湿邪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总是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则称为暑湿。

  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统计,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等,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顽固性肥胖还易引发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因此,去除湿气刻不容缓,特别是在立秋过后,秋老虎的高温加上秋季雨水不断,气候潮湿,易受湿邪危害,因此,立秋刚过更应注意排湿。

  湿气重的症状有哪些?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可以从以下五大信号来判断。

  信号一:舌苔厚腻

  如果舌苔厚或舌体胖大,且舌头边缘还伴有明显的齿痕,那就证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而当湿气去除大半的时候容易显露出脾虚的一面,这个季节尤其在贴秋膘之前更应该把湿气清除干净才可为下一步补气血打下基础。特别是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更需引起注意。

  信号二:大便不成形

  正常大便是软硬适中且呈条状,如果大便像熟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则说明体内有湿气,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大便有排不净感或总想上厕所但是每次解的并不痛快是湿气的显著标志。

  信号三:食欲差

  到了该吃饭时没有饥饿感,吃一点就感觉胃里胀胀的,还伴随有隐隐的恶心感。这也是脾胃功能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食欲不振或者不佳,口黏腻发甜,伴有大便黏滞不爽,这是典型的湿气的表现。

  信号四:小腿肚发酸

  早上起床后突然感觉小腿肚酸痛且沉,同时近期还存在体重增加或虚胖现象,也是体内湿气重造成的。部分人群表现为下肢浮肿,或者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皆为有湿气的表现。

  信号五:精神状态差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长呼一口气后才舒服,而且常感身体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脑胀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现象。这样的人很容易出现一下班喜欢瘫在沙发上,对很多事情甚至失去兴趣。部分男性表现为性欲差或阳痿不振、阴囊潮湿。

  湿气造成多器官受累的不同表现

  湿邪可潜伏在人体内的器官上,且随着潜伏的纵深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不一样,在治疗上所用的药量也有所差异,如不能对症,效果甚微。那么,湿气可以潜伏在人体的哪些器官上,又有哪些症状表现和危害呢?

  一级湿邪:在表皮。症状有皮肤瘙痒、头脸油腻、长痘和湿疹等。

  二级湿邪:在肌肉。症状有酸、困、累、乏等,如肩颈肥厚、困乏、腰酸、乏力。

  三级湿邪:在骨骼,即骨寒湿,俗称风湿。症状有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风湿关节炎等。

  四级湿邪: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症状有脾胃湿困、大便黏滞不爽、易咳有痰、妇科炎症等。

  五级湿邪: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

  从上面湿邪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湿邪对人体各器官的危害是不一样的。湿邪不仅发病部位不同,伤人多隐缓而不觉,所以排湿要对症治疗,区分类别。

  当季去除湿气才是最有效的

  如果湿气残留体内则容易作恶,所以当季及时除湿是最有眼光也是最有效的防病延年的秘诀。

  在湿气的治疗上,中医拥有几千年的治疗经验,对于湿气务必除之而后快。如湿气留滞在胃肠,容易拉肚子、凉胃的寒湿,此用附子理中;湿气饱和于心脏,如心衰水肿不能平卧,此为脚气冲心,可用鸡鸣散;湿气黏滞在关节,部分人以关节疼痛为主,舌苔黄腻,可用加减木防己汤,其中一种以男性居多,就是湿热下注,下肢关节红肿,多为痛风发作,可用《医宗金鉴》化湿热的方法。治疗湿气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合而言之,主要包括两种策略:

  1.先应祛湿化痰

  祛湿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药物,去除痰湿的治法。适用于脾胃湿困、湿蕴化痰、上阻于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痰多色白、头晕身困、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苔腻浊等。常用药物如半夏、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车前子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杏苏散等。

  2.后则益气健脾

  由于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因此去除多余的湿气之后,还得养脾胃。这点尤其在立秋后从祛湿过渡到贴秋膘养气血为主显得更加重要。益气健脾法是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使脾健湿运、肺司治节、三焦通调、水湿输布的治法。适用于湿浊阻滞日久,脾肺气虚,治节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恶风、眩晕耳鸣、咳嗽胸痹、纳呆脘闷、大便溏软、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等。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上述疗法需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对症下药,患者切勿对本宣科,自行服药。

  去除湿气除了治疗还要做好预防。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远离潮湿环境,勤运动少懒惰增加出汗排湿,少吹空调防毛孔闭合汗液不得挥发减少排湿,也可采用我们每周一次的罐疗除湿法增加排湿,同时要适量摄取水分尤其少喝冰水,也是很重要的。

  湿气已成了当今时代人们主要的健康隐患之一,生活中许多朋友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疾病或多或少都跟湿邪有关。百分之九十的朋友体内都有湿邪潜伏,有湿邪的舌苔往往是偏厚腻的,“十人九湿”。但同时“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这些更加提醒我们需要及时重视除湿问题。而立秋雨水多,这是除湿的最后最高效的时机,务必抓住。

  文/吴义春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湿气 大便溏 脘腹胀满 舌苔黄腻 旋覆花 责编:张钰洋
5034
全站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常吃这些食物 摆脱湿气纠缠

    郑州市中医院营养师朱绍英介绍,现在不少人体内有湿气。体内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感觉四肢无力,身体疲乏,活动时关节发紧、不灵活,且常常觉得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朱绍英说,很多情况下,体内湿气过重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

  • 湿气过重会影响“颜值”?夏季祛湿快看这3点建议

    夏季有些地区潮湿闷热,特别是赶上“桑拿天”,人们更是感觉全身上下都湿漉漉的,事实上,湿气真有可能在夏季悄悄进入了你的身体。(张峰)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八一大楼门诊部主任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

  • 体内湿气不除 再睡也不舒服

    健脾除湿的食物  茯苓、扁豆、红豆、芡实、橘子皮、薏仁米、冬瓜、萝卜、白菜、洋葱、大蒜、山药、草果、车钱草、荷叶、山楂、柚子、燕麦等。

  • 湿发做按摩 会引湿气入经络

    现代医学认为,沐浴可促进机体体温调节,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加速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另外,注意刚运动完、大汗出时、饱食后,应稍作休息,待气血平复再进行洗浴,马上洗浴有可能导致头晕、晕厥。

  • 多雨潮湿的季节 如何判断体内湿气重?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即使这种天气每天也应该开窗通风半小时,最忌门窗一天到晚紧闭,空调一天到晚开启,极易诱发空调病,让人精神疲惫无精打采。

  • 经常胃疼怕冷 你可能体内湿气过重

    日前,40岁的孙先生吃过晚饭后,突然感到头无法后仰,颈椎部也钻心的疼痛,两手臂也感到酸疼,晚上睡觉开空调后还总感觉一阵阵胃疼,睡觉前甚至出现了呕吐症状,于是他立即关掉空调,顿时感觉舒服不少。之后,孙先生来到第一医院中医科检查,检查后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他的体内湿气过重。据南京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赵文斌介绍,体内湿气重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 春天艾灸除湿气 你真的合适吗?

    春季是皮肤病、呼吸道疾病、脾胃疾病的多发期。江苏省老年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中医师林青提醒,艾灸并非适合所有人,而且不能天天用艾灸保健,一周2-3次即可,每次15分钟左右。

  • 春困难消? 几招教你醒过神

    眼下岭南大地正是鸟语花香的晚春时节,历年多见的潮湿梅雨、回南天似乎还没有太多光顾,倒是倦懒思眠、困顿难消、精神不振的状态困扰着不少人。起居调养:睡懒觉不利于阳气升发,春季应早睡早起,进行锻炼。

  • 国医大师的长寿秘诀:控制情绪 远离湿气 睡好子午觉

    李业甫创编了转头磨颈活动法、头颈侧屈活动法、头颈前屈后仰活动法等颈项部保健功法,可达到不同功效。食物补养 李济仁有经常用西洋参泡水喝的习惯,平常饮食常吃桂圆、红枣、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 怀孕湿气重 不良习惯惹的祸

    湿气是很常见的一种身体状态,孕妇也不例外,经常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就会容易导致体内湿气,孕妇体内湿气就会容易导致身体容易感冒生病。

  • 从你身上搓出来的“泥”到底是什么

    不管你动还是不动,出汗其实都在默默进行着,体温或是情绪上的轻微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出汗,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能清晰感知罢了。

  • 三伏养生正当时 国粹中药显优势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也最为旺盛,在中医上将这个时候视为冬病夏治的好机会,在这个时候将人体内的寒气与湿气逼出,有助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 大暑吃姜“以阳制阳” 调养心神安然度夏

    编者按:俗话说,“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从中医角度讲,苦味食物都属于寒凉性质,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健胃的功效,因此特别适合于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 防中暑,有哪些药可供你选?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医师卢兰芳推荐预防中暑的药物如下:  1. 十滴水(主要成分: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禁忌:孕妇不宜,婴幼儿及儿童不宜服用;长时间服用有肝肾损害,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逛菜市场,夏季养生食材挑哪些?

    夏天溽热难耐,很多人都没有胃口,每家的“大厨”也提不起劲,到了菜市场也不知买什么菜好。推荐:西洋参、沙参、石斛、山药、水鸭、乌龟、鳖鱼、鲫鱼、生地、荷叶、藿香、佩兰、陈皮、薄荷、鸡矢藤、白萝卜、绿豆、薏米、白扁豆、冬瓜、西瓜、土茯苓、白茅根等。

寻医问药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