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29日发表一项重要成果:日本科学家运用干细胞疗法,成功恢复了帕金森病猴模型的神经功能。这项研究表明,植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源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改善病猴的运动能力,同一方法或将可用于治疗人类帕金森病患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iPSC干细胞是重编程后能分化成各种不同细胞的成体细胞。细胞疗法指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内的受损神经细胞替换掉,而人类iPSC是具有潜力的一种替换来源。就帕金森病而言,病人受损的是使用多巴胺进行通信的神经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截至目前,尚未在帕金森病灵长类动物模型身上开展人类iPSC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长期研究。
此次,京都大学科学家高桥淳及同事,将这种神经元植入帕金森病猴模型中,对它们的安全性和功能作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这些人源细胞能长期存活,发挥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并恢复了病猴的各种运动功能。至于安全性,这些细胞在至少两年内没有在脑中形成任何肿瘤,且没有引起任何免疫反应,或只是引起轻度免疫反应。
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数量因动物而异,团队鉴定出了可能对此具有影响的遗传标记,它们或可用于在临床环境下选择最好的细胞系。论文作者总结称,为了明确最佳的供体细胞标记,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但目前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疗法的发展。
同时,高桥淳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另一篇相关论文中,介绍了一种可以提高iPSC源神经元移植后存活率的方法。他们认为,使iPSC中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影响免疫反应)与受体的MHC相配,可减少被移植神经元所受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存活率。
记者昨天从市红十字会获悉,根据省红十字会“志愿者保留”项目的通知,平顶山市即日起展开对入库志愿者的回访活动,今年的回访目标是1024人。据了解,我市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会举行血样采集活动,吸收热心市民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8月18日,张伟华在省人民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当天就被送往上海,用于救治那名6岁的小女孩儿,张伟华也成为我市第11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摘要
今年4月,许志刚接到周口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听说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答应下来。造血干细胞被誉为“生命的种子”,许志刚是周口市第10例捐献志愿者,在他出发到郑州的前一天,镇上还专门为他开了欢送会。
全市重点项目党建扶贫观摩点评暨转型发展“百日会战”动员会议提出,今年,我市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是1.1万人稳定脱贫,27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213人完成易地搬迁。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真刀真枪抓整改、强化措施求精准,上半年,我市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有条件、有能力脱贫的群众,在政策扶持下已经顺利脱贫。
“许志刚是清集镇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出发来郑州前,镇上为他开了欢送会,考虑到他家里的实际困难,让他安心捐献,家里的困难大家会帮忙解决。” 昨天上午,在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38岁的程福宾在家人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捐献“生命种子”,帮一位在四川治疗的10岁小女孩重燃生命希望。
7月25日上午,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卫星会议之一的“释放植物智能:植慧科技系列平台发布及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
本项研究运用电刺激这一物理学方法,是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所难以企及的。
摘要
捐献者意外怀孕 离手术仅一周时间 6月27日一大早,距离23岁患者小王输注造血干细胞还有一周时间,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工作人员接到紧急电话,为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小刘意外怀孕,不能按照计划捐献。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断脐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富含造血干细胞,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
5月8日,是第七十个世界红十字日,市红十字会在东方红广场举行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 9时许,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张顺利在志愿者捐献登记表上签名,第一个走进东方红广场青年志愿亭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血样。
记者昨天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平顶山市今年将征集300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扩容。我市自2003年开展征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活动以来,全市已有6900余位爱心人士的血样进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其中41位志愿者实施了捐献。
4月17日上午,我市志愿者盛华勇在省人民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4月17日上午,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盛华勇顺利完成捐献,共提取造血干细胞243毫升,成为我市第41例、我省第61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病原体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它们可迅速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对入侵的病原体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