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日里健健康康的年轻姑娘,因为崴了脚,几天之内便陷入昏迷,12天就离开了人世。日前发生在北京的一则新闻令人唏嘘,但也并不意外,因为她最终的死因是凶险的肺栓塞。
伤后血栓可能造成肺栓塞
崴脚,这个在生活中常见的小意外,怎么会导致肺栓塞并致人死亡呢?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刘建龙主任分析,从这次受伤的经过看,这位年轻女性曾自述在脚踝扭伤后,软组织肿胀伴强烈胀痛,从扭伤的脚踝处一直延伸到小腿肚,脚尖出现麻痹感,这样的症状就提示了她受伤的下肢极有可能形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平常很多人都会忽略这种症状,认为只是扭伤的“后遗症”,殊不知潜在致命的威胁。因为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诊治,位于小腿血管的血栓很可能发生脱落,再顺着血流沿着静脉血管移动到肺部,进入肺循环,堵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引发呼吸和循环衰竭,严重时就会发生猝死。
那么,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体正常的时候,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被心脏泵出,沿着动脉快速流淌,经过外周组织器官后氧气和养料被吸收,“鲜红色”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沿着静脉血管缓慢运回心脏。
当静脉血管管壁出现损伤;静脉血液回流变得缓慢;由于各种原因血液处于易于凝固等状态时,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等成分就会在静脉血管聚集,就像体表外伤后血液外渗凝固形成的血痂,这就叫做静脉血栓栓塞症。而相较于上肢和腹部、盆腔的静脉血管,下肢静脉更容易形成血栓。
避免陷入血栓“危险三角”
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逐年上升,预计在2020年每10万人发生率达478。它已成为一个危及全球性的疾病,是第三大心血管杀手。在西方国家,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死亡的人数逾80万人,超过了艾滋病、前列腺癌、乳腺癌和高速公路意外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的总和。
早在19世纪,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液的流速缓慢,血液的成分改变,以及血管的损伤,这被称为血栓的“危险三角”。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容易使我们陷入“危险三角”呢?
一是长时间静坐久卧不活动,如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火车的过程中;二是女性在孕期及产后,另外,口服避孕药也会增加血栓的风险;三是近期接受过大手术、卧床制动或受到创伤、造成骨折等;四是其他原因,如高龄、肥胖、有家族史等。
坐班也有“经济舱综合征”风险
在长途飞行过程中,由于飞机的经济舱位空间狭窄、拥挤,无法自由移动双脚而容易造成小腿血流淤滞。这种症候一般被叫做“经济舱综合征”。有调查显示,每静坐1个小时,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会增加10%,静坐90分钟,膝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50%。一些乘客为了避免频繁去洗手间而减少喝水,造成人为的血液浓稠,更会加剧血栓发生的风险。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经济舱综合征”早已不局限于飞机上,坐班的办公室人士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和缺乏饮水,同样面临“经济舱综合征”的风险。但只要及时预防,是可以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扼杀在摇篮中的,主要做到四点。1、及时补充水分。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每小时最好补充200毫升的水,避免血液黏稠。2、经常运动脚部。每小时要做3分钟至5分钟的脚部运动,包括脚尖、脚趾及膝盖运动,促进血液回流。3、切勿久坐,定时起身。登上交通工具切勿只顾坐着和睡觉,应定时起身活动,避免长时间对血管的压迫,促进下肢静脉回流。4、定期进行体检。
除了血栓易发因素本身的预防,还要重视身体机能的状态,通过简单的血液化验和影像学检查,就可以及时发现或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
医师提醒
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症状
刘建龙主任提醒,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目前最常见的肺栓塞“前奏”。及时发现它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及早送医诊治,拯救生命。
如果腿部出现了疼痛或者压痛,经常是从小腿开始;外伤或久坐久卧后下肢肿胀,包括踝关节和足部,两腿的粗细不一样,相差较大;皮肤发红或者明显的变色、发热等症状,要考虑可能是肢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表现。尤其是上述症状后,又发生了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则可能是发生了更凶险的肺栓塞。这时一定要及时前往就近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孕妇是患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怀孕后,卵巢黄体分泌黄体酮以维持妊娠,而黄体酮会抑制静脉壁平滑肌的收缩,引起静脉扩张,如果再加上其他因素,就可能导致静脉曲张。孕期逐渐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和髂静脉,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容易引起下肢水肿、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Ⅳ期俗称“炸筋腿”,是一种常见的外科血管疾病,不仅老百姓会得,连一些体育明星也同样遭受过下肢静脉曲张的困扰。
5月4日,家住淇滨区福田六区的李先生气冲冲地告诉记者,他老伴儿王女士70多岁了,爱打麻将,前几日因为打麻将耽误做饭,还被他批评了。李先生说,他老伴儿王女士是个麻将迷,每天都会按时去麻将馆“报到”,经常因为打麻将误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