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 (记者 徐翯浩)这里是方舱,不能有一丝大意!
不知不觉,来武汉已经半个多月了。最初的忐忑、紧张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淡定。这期间,收到了领导、同事及家人们最真切的关怀,也收到了来自家乡的捐赠物资。
现在,我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方舱医院内的工作。每次上班都会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有时迎着朝霞,有时伴着落日,有时是踏着凌晨的星星点点的灯光。
心情和平时上班一样,只是把工作地点从郑州市二院工作换到了武汉青山区方舱医院。每天,站在医护通道入口处,望着墙上挂着的一排排医用装备,我能清醒地意识到,这里是方舱,安全防护不能有一丝大意。
每次穿防护服大约要花费半小时,真是比比女子绣花还要细心,不能露出一丝缝隙,互相检查后还有专职感控人员做最后的检查,确定防护合格后进入舱内,就开始了繁忙而细致的工作。
与病毒最近距离,我们决不把紧张感传递给病人
我们的工作还是很辛苦的,工作量比较大。一个病区要照护大约400个患者。护士们的工作:安排入院、测体温、量血压、发放药品、回应病人的各种问题……
“阿姨您就住在这一床,我就在门口,有什么需要我随时过来。”
“阿姨,这个药要饭前1小时口服。”
“叔叔,这个药有可能会引起轻度腹泻,请您多观察。”
“阿姨阿姨,您有糖尿病,主食要少吃。”
最危险的工作还是咽拭子采集,这是为核酸检测采集标本,这是与病毒最近距离的接触。可是,护士们不会把紧张感传递给病人,他们反而会说:“请您放松,我会轻轻的,很快就采集完了。”
病人出院时,我们会真心为他们高兴,并为他们送上祝愿:“祝贺您康复出院,加油!”
病人焦虑,我们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诉说
医生负责患者的诊治、调整药物,不停地发出治疗指令——
“A舱1区xx床血压控制不理想,加服一片氨氯地平。”
“xx床胸闷,呼吸困难,立即检测指脉氧。”
“指脉氧90%,测血压180/100mmHg,呼吸频率32次/分,请求专家会诊,要求转院。”
每次筛查需要复测核酸的患者时,我们都会像侦探一样把患者近两天的病情再仔细地看一遍,唯恐漏掉了细节。
更重要的是,疫情造成很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我们要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诉说,像家人一样开导他们,像亲人一样理解他们……
夜深人静时,只听见啪啪敲打键盘的声音,那是我们在书写医疗文书。
感控人员是安全卫士,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带给我们安全感
“感控”人员就像是我们的安全卫士,全程一丝不苟地负责着大家的安全防控和消杀工作,他们带给了我们工作的安全感。
我们的工作繁琐而有条不紊。每次,当我经过方舱走廊上挂着的国旗与党旗时,都会不自觉地多看上两眼。
大家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患者出院,有成就感,也有一种祝福;每当快下班时,也会有一种期盼与等待,期盼接班的战友能早日到来。多年的工作习惯是,同事们都会提前一会儿接班,走出舱时的心情是舒畅的。
但是,脱防护服仍不能有一丝马虎,精神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大意,稍有不慎,气溶胶就有可能进入我们的粘膜,进入我们的呼吸道。
我们牢记总领队的指示:安全防护,避免交叉
出了舱,我们呼吸顺畅、行动自如,心情是轻松的。大家毕竟是年轻人,一路谈笑风生地回到驻地。
无论我们回驻地多晚,都会有服务人员准备好热饭热菜等着我们,还道一声:辛苦了!我知道,他们又何尝不辛苦呢。
在驻地,除了取餐时能见到战友们外,其他时候的走廊都是静静悄悄的。我们都是单人单间,避免房间外活动。我们牢记总领队的指示:安全防护,避免交叉,坚决做到零感染。
武汉的春天已经悄悄地到来临了,希望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董艳丽)
董艳丽,女,46岁,主任医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儿党支部支部书记,有着19年党龄的老党员。担任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并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意味着喜悦与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整个家庭的宝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小双旗就出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仅仅出生18天,
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意味着喜悦与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整个家庭的宝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小双旗就出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仅仅出生18天,郭松作为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就出征武汉方舱医院。
武汉青山方舱医院收治了大批轻症患者,由于病房是开放式的,看护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医生和护士要面对更多患者,如何安抚好患者情绪、使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规律的生活,来共同尽早康复,是摆在郑州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面前的一个挑战。
本来计划着前半夜小眯一会儿,养足了精神迎接战斗,但躺到床上的我却没有一丝睡意…
这是我进入方舱医院的第一个夜班,从下班回到宿舍经过各种的消杀工作,躺下休息已经是凌晨五点了,却毫无睡意了。回来的路上,大家有点疲惫,车上静悄悄的,都在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