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养促进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经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指标。在国家卫健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介绍了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有关情况。
2018年健康素养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6个县区级监测点开展,监测方法和工具与2017年相同。监测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依据,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监测对象为15~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0615份。具体监测结果如下:
健康素养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均有较大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比2017年增长了2.88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也是开展监测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从城乡分布来看,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2.44%,农村水平为13.72%,城市略高于农村,但农村的素养水平提升速度高于城市。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为22.07%,中部地区为13.51%,西部地区为13.23%。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3.3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了1.9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了3.35个百分点,西部提升速度高于东部和中部。
知识、行为、技能三方面素养均有提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提升幅度最大。2018年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达到30.52%,比2017年提升4.70个百分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17.04%,较2017年提升2.74个百分点;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8.68%,较2017年提升2.30个百分点。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健康信息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提升幅度较大。具体情况如下:安全与急救素养50.18%,比2017年提升了5.09个百分点。科学健康观素养44.48%,比2017年提升了3.36个百分点。健康信息素养27.18%,比2017年提升4.23个百分点。慢性病防治素养18.96%,比2017年提升了3.2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素养17.38%,比2017年提升了2.04个百分点。传染病防治素养17.05%,比2017年提升了0.99个百分点。
2018年,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工作,落实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要求,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健康素养水平提升。通过监测也发现,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人群间的分布不均衡依然存在,农村居民、中西部地区居民、老年人群等的健康素养水平相对仍较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素养促进,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中都把健康素养水平作为重要指标,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下一步,将结合落实文件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责任,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问题,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磁疗、白藜芦醇、羊胎素、酸碱体质、酵素……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养生新概念,不知掏空了多少女性的腰包。尽管不少“伪养生”陷阱已被揭穿
制定母婴安全保障评价指数并定期公布结果,发布孕产妇健康素养30条,启动名院、名科、名医下基层,实现精准化孕产保健服务……今天上午,北京市区域母婴安全保障筑基行动正式启动。
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科学常识的事情。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这说明,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
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日前正式出炉,报告称我国绝大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仅少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农村人口整体好于农村人口。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