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玩到停不下来?网瘾戒不掉?2019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正式将“游戏障碍”定为疾病。
打游戏=游戏上瘾?
四方面帮助判断
据ICD-11定义,判断是否游戏成瘾需考量多个方面,即自控力、游戏的优先性、对负性后果的反应以及问题持续时间。
具体来说,如果每天下班后玩一个小时,但工作绩效并不受影响,那这就不等于游戏成瘾或游戏障碍。只有当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游戏行为,且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后依然不管不顾地玩游戏,且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的时间,才能认为是“生病了”。
由此可见,玩游戏真正能达到成瘾程度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虽然WHO去年才在ICD-11草案中对游戏障碍做出定义,但之前已有许多研究在相似的考量下调查了游戏障碍的发生率。这些研究大都认为,游戏障碍的发生率在5%以内。因此,我们虽然需要重视游戏成瘾问题,但在理解该疾病定义的前提下,并不需要人人自危。
爱玩游戏≠坏孩子
戒网瘾家长这么做
那么,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游戏行为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应该明白,游戏行为本身并不可怕。俗话说,“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可以从游戏中获得娱乐放松体验,还可能从中获益,例如开拓眼界、培养合作意识等。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游戏行为的度。
这个度,就是需要判断游戏行为是否失控,是否已造成负性后果,且这些情况是否持续较长时间,例如数周或数月。
如果孩子存在这些成瘾的迹象,家长需要寻求专业且规范的帮助,例如前往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提醒家长,一些机构试图以“军营式”“惩罚式”的方法来干预游戏问题,甚至会采用带来痛苦的电击。这些方法不仅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其有效性,且可能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身体和精神伤害。
既然孩子可能“生病了”,家长要注意不能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此时,家长如果能通过与孩子平等交流,探讨控制游戏行为的可能性以及寻求帮助的方式,并达成一致意见,将能使孩子更易接受治疗干预,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而对于玩游戏但没有成瘾的孩子,家长也应注意,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使孩子明白游戏并不是获得快乐、自信、人际支持的唯一途径。这个世界充满精彩,而游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近日,一则“沉迷游戏是病”的消息引发网友强烈反响。这则消息源自世卫组织宣布将“游戏成瘾”加入《国际疾病分类》,并将其纳入医疗体系范畴。不少游戏玩家对此深感惊讶,有资深玩家戏称,根据世卫组织给出的病症核心特征进行鉴定后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