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健康提示:
尽量减少与猫狗密切接触,一旦受伤应清洗消毒并尽快接种疫苗
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天气也越来越热,猫狗等动物变得越来越烦躁,容易激惹,攻击性强;而放假在家的中小学生们与宠物猫、狗接触机会增多,很容易被猫、狗咬伤、抓伤。为此,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郭玉钗温馨提示广大儿童家长,暑假期间尽量让孩子避免与宠物有过于亲密的接触,防止被猫、狗咬伤、抓伤,科学预防狂犬病。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或恐水症,是由猫、狗等动物传播的致死性疾病,人感染狂犬病毒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临床出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畏光、兴奋、咽肌痉挛、吞咽困难、流口水、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无药可治,因此预防很重要。
暑期儿童易被咬伤抓伤
在暑假期间,儿童很容易发生被猫狗抓伤、咬伤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暑期气温较高,宠物狗、猫容易激动、激惹,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攻击行为。二是学生或儿童天生好奇,喜欢与宠物猫、狗等玩耍,再加上夏天穿衣单薄,近距离接触时就容易被抓伤、咬伤。三是狗有“翻脸不认人”的特点,如不注意防护,即使是宠物熟悉的人,也会受到攻击。四是15岁以下的孩子认知发育还不完善,往往无法判断情境是否安全;而且儿童的体型小,保护能力较弱,被狗、猫咬伤、抓伤机会较多,受伤也多是头面部、颈部等要害部位。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宠物咬伤
经了解发现,目前被狗、猫咬伤主要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的:一是家养宠物激惹咬伤;二是到朋友家串门被宠物狗攻击;三是儿童在与宠物狗猫玩耍、逗狗时被咬伤;四是部分在外散步时不小心被流浪狗甚至未拴狗链的宠物狗咬伤等。被咬伤的人群中,成人主要被咬伤大腿、手臂等部位;儿童由于体型较瘦小,还容易被咬伤头面部,包括鼻子、耳朵,甚至头皮等。
如何防止儿童被狗猫咬伤抓伤
要防止儿童被狗、猫咬伤、抓伤,家长首先应教育孩子,尽量避免与狗、猫近距离密切接触,尤其是流浪猫狗,不要因为喜欢动物而收养来历不明的流浪狗、猫等动物。第二,家有宠物的儿童,与宠物在一起时,尽量穿长裤,不要穿短裤、短裙,避免不小心抓伤、划伤皮肤。第三,狗有护食的特性,在狗进食时不要去打扰。第四,学生放假期间,尽量不要到养宠物的人家去串门,因为狗有欺生的习惯,尤其个别人因害怕,一见到狗就跑,这样更危险。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部分儿童被猫、狗咬伤、抓伤后,不敢告诉家长,这会给狂犬病的发生带来隐患。为此,提醒广大儿童家长,应告知孩子,被狗、猫咬伤、抓伤后要及时告诉家长,不能耽误接种疫苗的时机。
一旦被咬伤该怎么办
目前狂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可以预防。市民一旦被动物损伤,应立即做以下处理:
一是清洗和消毒伤口。被狗咬伤之后,无论是否出血,都应立即用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再用75%酒精或碘制剂消毒,这是大家应该掌握的常识和方法,可大大降低暴露者感染的风险。
二是尽快到有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时应严格按照疫苗规定的程序全程接种。
三是伤情严重者,还要在伤口周围的肌肉内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狂犬病的发生。
被狗咬伤就一定会得狂犬病吗
被疯狗咬伤后,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发生狂犬病的时间与咬伤部位、咬伤的严重程度、狂犬的带毒量等有关。一般咬伤部位在颈部以上且伤口严重者,潜伏期可短至数日,咬伤四肢远端伤口轻者,潜伏期较长,可至几年、十几年不等。不过,被猫狗等宠物咬伤、抓伤后,并不是100%的会被感染狂犬病病毒,但是有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可能。一旦被病毒感染发病,就会危及生命。因此,被狗咬伤后应科学、及时处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记者 李惺)
临近开学,暑期本就忙碌的儿童眼科再迎小高峰。8月下旬,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小儿眼科日均门诊量比平日几近翻倍。除了集中在暑期进行定期复诊的儿童之外,不少家长反映:“过了一个暑假,孩子的视力怎么突然下降了?”北京东区儿童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张永强博士表示,眼科门诊接诊中发现,一个假期结束,孩子近视度数涨上百度,这样的例子近两年越来越多。
盼啊盼啊,暑假来了,没有紧张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可以玩个痛快,但是家长们可不能放松对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教育,下面几点一定要注意:
平时学业繁忙无暇上医院,寒假时间短又赶上过年,每年暑假都是学生看病的高峰期。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等成为学生族扎堆的热门科室。
说到白内障,你一定会把它和老年人联系在一起,但白内障并非老年人“专利”,小朋友甚至刚出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患上白内障,有眼部外伤也会引发白内障。暑期要来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或者玩耍的项目增多,家长应该时刻提高防护意识,让他们安全用眼、护眼。因此关于儿童白内障的这些知识,家长应该了解一下。
假期的泌尿外科门诊那是人山人海一片忙碌,咨询最多的除“包皮割与不割”之外,还经常会遇到满脸愁容的家长焦急地问医生,我家孩子的小丁丁为什么那么小呢?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