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床深受孩子们喜爱,但据美国《华盛顿邮报》刊文,蹦床导致儿童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居高不下,美国儿科学会再三告诫家长,儿童玩蹦床很危险。
美国儿科学会对儿童玩蹦床受伤情况统计发现,因玩蹦床受伤的患儿中,踝关节扭伤等下肢伤最常见,占50%以上,头部和颈部伤分别占10%和17%,其他损伤包括脑震荡、扭伤、拉伤和刮伤。
美国儿科学会专家米歇尔·拉博茨博士表示,大多数受伤发生于多人同时玩蹦床时,个头较小的孩子受伤概率是较大孩子的14倍。玩蹦床时跌倒受伤占40%,蹦床架子及弹簧直接导致的受伤占20%。较小孩子(尤其是5岁以下)玩蹦床受伤,容易导致骨折、关节脱臼。即便有大人看护,有保护网或垫子,也无法显著降低孩子受伤风险。容易导致孩子玩蹦床时受伤的原因有:在蹦床上翻跟斗,跳跃时错误落地,玩高难度动作,被另一个小伙伴撞倒,从蹦床上跌落或跳下蹦床,落地时碰到蹦床边缘。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儿科医生应劝告家长,别让孩子玩蹦床;孩子玩蹦床必须有大人全程看护;禁止在蹦床上翻跟斗或做其他危险动作;蹦床上每次只能有1个人;游乐场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器材,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蹦床周边应铺设柔软、有弹性的草坪、木屑、沙子或其他缓冲材料。
不要盲目给孩子戴N95口罩。《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靳向煜介绍说,戴口罩就好比是给自己的呼吸系统设置了一道“过滤屏障”,这道屏障既要阻隔颗粒物、飞沫等,又要保证呼吸顺畅。
春季是儿童哮喘高发期,越来越多的患儿像亮亮这样,因疫情复诊困难又深受疾病困扰。
这是一种病——儿童抽动障碍。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首先出现的症状是面部的表现,比如咧嘴、耸鼻、眨眼睛,有的患儿伴有四肢抽动的症状,如耸肩、甩胳膊甩腿、抓手等,有的会出现肚子一鼓一鼓的表现。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免疫周。针对我国中老年、女性等成年群体接种疫苗意识不强的现状,众多传染病防治专家呼吁,疫苗并非儿童专利,成人免疫同样不容忽视。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新冠肺炎大流行正在全球蔓延,呈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模式。无论是大流行病还是应对措施,社会中最贫困、最脆弱的成员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
如今,随着身边孩子近视的越来越多,视力问题成了不少爸爸妈妈关心的重点。很多家长开始限制孩子看手机和电视,却忽略除了近视,还有对孩子未来生活影响更大的弱视和斜视。
儿童骨折后愈合的速度一般都要比成人快,所以不用过分担心。随后,专家给小丽做了8字绷带的固定保护,一般2~3周后骨折就能长好,固定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手指的血运、感觉、活动,如果有麻木、活动不良等情况,就要及时到医院调整。
春季是过敏高发的季节。如果孩子出现眼睛发红、揉眼睛等现象,且越揉越痒时,家长要留心了。儿童眼科专家提醒,家长可通过一些简单观察,判断揉眼原因是视疲劳还是过敏性结膜炎。
目前疫情期间,大部分孩子都在家中上课,家长也可以有更多机会观察到孩子上课的状态,加之平时老师对孩子的反馈,如果对孩子的注意力状况有疑问,建议及时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如确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让孩子取得其该有的学习成绩。
坠落伤是儿童最常见的伤害之一,尤其是以坠楼伤为最严重。我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真正坠落伤的严重程度,其实不完全跟坠落的高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