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刘永生
一个人生病后,他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会有改变,病人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就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慢性病人病程长,要承受长期的病痛,更易陷入纠结的心境。
我亲历一位患者的治疗过程,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到了他的心态变化,也感受到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做到“身心共治”,这样病人的身心状况才能转入良性状态。
老张,一位冠心病患者,最近刚刚确诊,讲述他的病情与治疗经过,应该回到8个月前。我把他的心境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今年年初,老张出现胸闷不适,医生听诊建议他进一步住院检查,但他觉得只是一时不舒服,坚决不去医院。老张这种心态是慢性病人的共同特点,即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
阶段二:一个月前,老张因胸闷、憋气等极度不适住院治疗。确诊后,老张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在短时间内把病治好。老张见到医生就问:“我这病啥时候能好?”老张还向病友“取经”:“治疗这病有没有啥偏方?”这阶段的病人最容易被虚假医疗广告引诱,老张就曾拿着一张广告单页仔细研究,上面讲的“药到病除”之类的吹牛宣传,很能迷惑人,也很是打动人心。
阶段三: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老张明白他的病是慢性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疗法,需要终身治疗,这迫使他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治疗过程。这个阶段,老张过分关注机体感受,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阶段四:出院后,老张的躯体不适症状已基本消除,在家中服药静养,但他的心境并不平静,随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
实际上,目前老张的心理状态还不是最严重的情况,通常,肿瘤病人需要更大的心理承受力来接受患病现实,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后,会有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等表现,最终陷入抑郁状态。
因此,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共识是: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病病程长、治疗见效慢、病情易反复等特点,帮其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并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本文指导专家:余保瑞,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至今,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全国人民充分贯彻全民“家里蹲”的指导方针,坚决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控制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这段日子里,很多患者都呆在家里,不敢出门或者不能出门,长时间缺乏运动和精神压抑会导致睡眠障碍、血压升高或者心律紊乱,尤其是有慢性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及卒中患者,如何安全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保证自己心脑血管的安全呢?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昨日下午举行分组讨论,看病就医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紧扣群众关切进一步保障好基本民生。会议决定,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3亿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将其在国家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范围内的门诊用药统一纳入医保支付,报销比例提高至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