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为了391个患者的健康!

2021-08-31 15:25:16   来源:河南日报

5034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8月25日,已经是下午1点,在郑州疫情防控阳城医院救治点内,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马超和几名医护人员刚刚吃上午饭。

“今天的玉米特别香,水果也很甜。”马超吃得津津有味。大家相视一笑,“马院长,这跟前几天差不多呀,你这是心情好,所以吃啥都香吧。”

确实,来到阳城医院已经近半个月,主抓医疗和院感工作的马超,直到今天才稍感轻松。“我们的院感工作得到了国家专家的高度认可,全院391名患者的治疗工作也很顺利。”马超兴奋地说。

去年,马超带领医疗队奋战在万里之外的赞比亚,进行援助和抗疫;如今,回国不到半年,他再次主动请缨、奔赴抗疫战场,挑起最重的担子,啃下嘴硬的骨头,不舍昼夜、坚守一线,只为了守护他爱得深沉的郑州。

“看见病人,心里才会踏实”

从15楼走到5楼,把21个病区巡视一遍,到所有重点病人床前查看情况……自从进入阳城医院,这是马超每天下午雷打不动的固定安排。

“科室现在有什么困难吗?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吗?”在病区,医护人员看到马院长来了,就知道解决问题的人来了。

“今天感觉怎么样?有什么需求直接跟我说。”病人看到马院长,也都亲切得不行,大事小情都爱跟他唠唠。

马超就像救治点的“大管家”一样,他查房重点不在病情,而在于解决问题。“主要针对一些危重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以及高龄、年幼的病人,处理一些疑难情况,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做好服务保障,让他们在这里能够安心治疗。”马超说。

一位91岁的老爷子,是救治点里年纪最大的病人,开始时因为情绪低落不愿意配合医生,甚至一度绝食。马超每次查房都要在他这多停一会、多说几句。

“每次都跟大家伙一块劝他,跟他唠唠家常,问他有什么需求,老人年纪大了一个人住在这儿,咱都能理解。”在马超心里,他把老爷子当做自己的父亲一般对待。

那天又走到老爷子那,老爷子忽然提出想喝面汤。虽然已经过了饭点,但马超还是赶紧找人给他煮。

为了让老爷子配合治疗,马超给病区的医生护士出点子,多了解老人的过去,比如是不是参加过革命、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打开他的话匣子;马超还给老爷子安排了一个专职护士,专门照顾他、陪他聊天,老人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到后来,只要马超一进病房,虽然穿着防护服,老人还是能一眼认出他来,经常拉着他的手,不停地说这说那,感激他的照顾。

事情再多、再忙,马超也要每天到病区去转转。年过50的他,穿上防护服,跟医院的年轻人一起爬楼,一趟两三个小时下来,经常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病人就是亲人,马超始终把他们放在心里。“看见病人都安心治疗,情况稳定,没什么难事儿,心里才会踏实。”马超说。

“放手去做,我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特殊时期的391位特殊病人、25家单位800多人的医护团队,这些对于从医几十年的马超来说也是头一回遇到。

“既然派我来这儿,让我负责医疗和院感,就必须把患者治疗好,把医护人员管理好,让大家都安安全全的。”马超坚定地说。两年的援外生涯,在万里之外带队工作的宝贵经历,也让他有了更多的勇气和担当。

从建章立制到理顺流程,从核酸检测到病人管理,马超事无巨细,全部一条条、一件件亲自协调,深夜12点还在指挥部处理各项事务。整合全院专家资源建立联合查房会诊制度,利用远程会诊联系中心医院和省内专家,建立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将重症病人集中治疗……一项项有力举措让救治点工作顺利开展。

为保证每一名队员能安全回家,马超分批组织多次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和操作考核,队员全员熟练掌握院感知识;为了让队员们吃好住好,在忙完救治点一天工作后,马超还要在深夜赶到队员所在的9个驻地酒店,详细检查酒店管理规范、医疗队生活保障和感染控制管理等工作,到所住宾馆时,往往都是凌晨2点。

他成了大家的主心骨,是所有人心中的引路人。

救治点有一位50多岁的病人,患有胸椎结核,转过来时就伴有巨大胸腔脓肿。疫情发生前,病人已经辗转多家医院,因病情复杂、风险大,一直没有接受手术,就在隔离前还刚刚发生一次心梗。

如果手术,医护人员将承担巨大风险;不手术,病人病情会持续恶化危及生命!就连家属都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个棘手的问题最终摆在了马超的面前。

纠结、矛盾,马超也想了很久。“但那是一个生命,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去试试。”想到这里,马超下定决心,进行手术。

面对“两难”境地,他选择的是“救命”,这也是一个医者最纯粹的初心。

马超和专家、医护人员一起,最终商定采取微创引流手段对病人进行治疗。“你们尽管放手去治,出任何事情都由我来担着。”手术前,马超把所有压力都扛到了自己身上,让医生轻装上阵。

“不能让一线医护人员担着这种风险,既然我负责医疗,这些责任必须由我来担。”马超说得很简单,但却是对“担当”二字最好的诠释。

手术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万幸的是,手术顺利完成,但接下来,他们还将面临更难的考验。“只要有马院长在,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病人主治医生说。

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邵换璋是重症加强病房的主任,有一次,一位重症病人情况突然恶化,情况非常危急。邵换璋给马超汇报时,说着说着就哭了,她觉得自己没做好。

“这跟你没有关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放手去做,其他的事情有我呢。”马超的几句话,让邵换璋感到了莫大的支撑。

马超在这些医务人员背后,尽最大努力给予最好的保障、最大的支持,目标只有一个,把每一个病人救治好。

“自己多干一些,情况就会快点好起来。”

阳城医院的391位病人,是马超亲自指挥,从郑州六院一个一个转运出的。

8月4日起,他进入郑州六院,亲自到艾滋、结核、梅毒、丙肝等病区逐一查看,对院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总指挥,马超就站在六院门口,把所有病人、陪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转移,经历了不眠不休的几个日夜。

当时,疫情刚刚发生,院内滞留人员难免焦虑、慌乱,医务人员不够用,病人情绪紧张,如何让他们有序、安全地转移,是马超和团队的面临的一大难题。

哪个病区的先走?一次走几个人?从哪条路线走?东西如何打包?转运车能不能跟上?所有问题一股脑都向他涌来。

好在马超曾经在六院工作过5年,又曾在非洲参加抗疫,他熟悉传染病的防护,熟悉这里的每个角落。他拿着手机,站在医院门口,不停地说话,不停地协调安排,不停地解决问题……

  病人出来了,他跟转运人员一起抬着担架送上救护车;自己和团队的人饿着肚子,去院外路口把病人的饭赶紧搬过来;没人清理垃圾,他就和团队的小姑娘把用过的防护服,一件一件装到垃圾袋中扎好口,拉到门外;每天就在办公室睡三四个小时,最困的时候,就把两个带扶手的凳子一并,一米七多的人就蜷曲在一米多一点的凳子上睡着了……

  “那种情况下,什么都顾不上了,就想着多干一些,让情况赶紧好起来。”马超坦言,这是他从医以来遇到的最大强度的工作,但他顶住了。

  8月8日,所有病人都顺利、安全地转移完毕,得到了妥善安置,马超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但心里很高兴。

  

  病人走后,他仍然没有停下,马上投入阳城医院的救治工作中。“疫情不退,我就不撤退!”这是马超的内心的信念。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危急时刻,马超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展现出一名医者非凡的勇气、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一名党员不畏艰难、一心为民的初心,用自己的精湛医术、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把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

文章关键词:疫情防控 责编:杨文丽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