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里的中医智慧
以身试药:中药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 首席记者 刘永生
以身试药,这个词其实不算成语,只能算惯用语。不过,相同格式的成语有:以身试法、以身试祸、以身试险,意思就是亲身尝试危险的事情。
以身试药,这绝对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拿性命做代价,可是古人发现中药就是这样一个口尝身试的过程。很多中医典籍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这个似有似无的神话故事,就是对“以身试药”过程的概括,故事中的神农是个悲壮的英雄。
鲁迅先生也曾描述过古人“以身试药”的过程。鲁迅先生写道:“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
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南腔北调集》,鲁迅先生是国学大家,他对很多国学门类都有精辟论述。大家谈话,举重若轻。鲁迅先生描述的是最初人类发现药物的过程,是一个凭借经验的尝试过程,同时也是无数先人付出、牺牲的过程。
我们尝试描绘一下先民的生活场景:原始人类生活在山林、旷野中,他们还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为什么会生病?吃什么药能治病?他们统统不懂,但疾病无可逃避,他们必须直面疾病,与之斗争。
可以想象,人类在采集野菜、种子以及植物根茎充饥的时候,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头痛、呕吐和腹泻等情况,甚至可能昏迷、死亡。比如吃了大量的大黄,会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可导致呕吐。当然,也可能有例外的情况,譬如正在腹泻时,无意中吃了某种植物,腹泻缓解了。这样天长日久,人们就逐渐懂得了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某些能治病的植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药物也就出现了。
原始人类依靠本能或凭借直觉和表象经验,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作为药物治疗病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通过无数人、无数次有意无意的反复实践,成就了中药的重要起源。
祖先最先认识的药物正是止痛药与消化道药,这种宝贵的经验,经过世代相传、口尝身试、反复实践,最终积累成一门学问——中药学。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药物知识,被传承下来,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随着时代发展,得以以书籍的形式记载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中药理论体系。它阐述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分类及其性能意义,药物的君臣佐使及在方剂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的阴阳配合、七情和合、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物的采造,药物的煎煮法,药物与病症的关系等。
以身试药,中西方古代医学都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现代医学的药物实验先在小白鼠身上做(动物实验),获得了大量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后,再在人身上做实验(临床实验)。但,临床实验有严格的伦理准则。
1964年公布的《 赫尔辛基宣言》被视为临床研究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石。其中规定:“医学研究只有在受试人群能够从研究的结果中受益时才能进行。”这个准则要求药物实验要公正、 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保暖防寒,适时增减衣物,冬季人体特别要注意的保暖部位是头、颈部、背部和脚,要穿保暖性好的衣服。) 2.风热型流感:鼻塞、流黄涕,咽干,咽喉干痛,头痛,口干,咳嗽等症状。
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苏东坡研究的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常取刚煮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