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哭闹的时候,作为爸爸妈妈的你们会怎么办呢?相信绝大部分的家长会回答:第一时间抱起来,并跟宝宝说话。
日前,一组来自美国、意大利、中国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对来自11个国家的684对母婴互动进行了行为学研究,发现把宝宝抱起来跟宝宝说话是来自11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母亲,在听到婴儿哭闹之后的共同反应模式。而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们还指出,母婴之间的这种特殊反应还有助于防治产后抑郁症。
对此,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神志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兰英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母婴之间的这种特殊反应与产后抑郁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他们已经尝试着将这种奇妙关系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宝宝哭闹不去抱
需警惕产后抑郁
这项有意思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人员在阿根廷、比利时、巴西、喀麦隆、法国、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肯尼亚、韩国和美国等11个国家共招募了684对母婴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记录自然状态下的母婴交流,实验都在实验对象家中完成,通过摄像记录母亲听到婴儿哭闹时的反应。
而母亲的反应行为被分为5类,分别为:表达爱意(比如亲亲宝宝,跟宝宝说妈妈最爱你了);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拿玩具逗弄);照料(比如喂奶、拍嗝或者换尿布);将宝宝抱起;跟宝宝说话。根据记录下的行为数据,“将宝宝抱起”和“跟宝宝说话”是母亲听到婴儿哭闹时更可能作出的反应。
并且,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观察母亲在听到婴儿嚎哭时的大脑活动,发现妈妈们的相关大脑区域会被宝宝的哭闹声激活,而尚未当妈妈的人在听到宝宝哭闹声后大脑活动无明显改变。
“如果在这个研究中再加一组产后抑郁妈妈进行对照的话,我们应该能观察到第三种情况的大脑活动。”刘兰英说。
经过神经影像学与神经递质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环路有所改变。
宝宝哭,妈妈抱,其实是孩子对母亲进行不断训练后产生的“条件反射”。多数母亲经过一周的训练能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但有产后抑郁的妈妈则不然,这些妈妈的大脑中支配情感的区域有连接上的改变,她们对婴儿的刺激反应会较慢,甚至形成一定障碍。
在刘医生看来,虽然精神科教科书上写着,产后6周是发生抑郁的危险期,但在此之前就得警惕。随着产后抑郁越来越高发,专家建议家人在宝宝出生后就应多关注产妇的行为与情绪,尤其是母婴之间这种“哭与抱”的反应关系,要是产后一周还建立不好,就得警惕产后抑郁了。
此外,产妇睡不着、早醒、烦躁、容易发脾气、不想喂奶、哭等也都是产后抑郁的典型表现,需高度重视。
家人不要包揽月子活
不妨让妈妈多照料宝宝
对于产后抑郁,多数人的认识不足,普遍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不以为然,忍着熬着,心想等过段时间就会好的;另一个则是诚惶诚恐,为此整日担惊受怕,甚至将妈妈和宝宝完全隔离开来。刘医生表示,无论哪种做法,对于产后抑郁的治疗都是有害无益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对产后抑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要尽可能发挥宝宝得天独厚的作用。
“任何一个妈生了再大的毛病都是妈,虽然产后抑郁的妈妈对宝宝的刺激反应会慢一些,但从临床经验来看,母婴之间的特殊联系能给予妈妈心理的满足感,是种精神上的抚慰,所以让妈妈参与到管孩子中有助于产后抑郁的治疗。”刘医生说。
曾经有一位27岁的头胎妈妈,月子里有月嫂、妈妈、婆婆照料她和宝宝。除了喂奶,别的事几乎都不用她动手。差不多到了出月子的时候,家人发现她老是偷偷抹眼泪,来到刘医生处咨询,结果是得了产后抑郁。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用药之外,刘医生建议白天让产妇跟家人一起管孩子(以保证孩子的安全),晚上为保证产妇睡眠则全由家人带,结果半个月之后,产妇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从原先的不愿管竟变成了主动要求管宝宝。(记者 何丽娜 本报通讯员 应晓燕)
昨日上午,在王城公园动物园的新猛兽圈里,3只新出生的华南虎宝宝首次与游客见面。王城公园动物园副园长刘兆阳介绍,这3只华南虎于3月28日出生,均为母虎,这是今年王城公园人工繁育的首批华南虎幼崽。
杨杨(化名)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屁股后有根小尾巴。如今,只有11个月大的杨杨得了个外号——“杨小猴”。日前,杨杨被确诊为小儿神经管畸形,发病率为2‰~3‰
家住美国旧金山的小夫妻戴夫卡普兰和麦肯齐卡普兰最近很开心,因为他们两个月大的女儿伊莎贝尔突然成了网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5日报道,麦肯齐上周抱着女儿随手发了个自拍
4岁男童高烧惊厥,抢救时不我待,她的拇指被孩子咬伤,她抱着孩子差点跑掉鞋子,她们当时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为孩子抢救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