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名老中医  > 正文

据古文记载,肿瘤的起因只有这两个字!

2021-07-31 14:32:10   来源:映象网

5034

  近些年,肿瘤患者迅猛增多,许多人说:是近代工业污染导致了肿瘤的泛滥。事实上,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早在距今3500多年的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上已有记载。

  甲骨文上记有“瘤”的病名。该字由“广”及“留”组成,说明了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认识。这是迄今中医记载肿瘤最早的文献。

  2000多年前的《周礼》记载与治疗肿瘤一类疾病有关的专科医生为“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翻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由此可见,这时期古人对包括肿瘤在内的肿疡已有初步的认识,并在治疗中最早使用“有毒药物”,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这对后世治疗肿瘤性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可谓中医学诊治肿瘤之起源。

  颇受后人追捧《山海经》并非是一部专门论述药物的专著,但它收集了许多植物、动物及矿物药,约有药物120种。从这些药物的治病范围看:有治恶疮、瘿瘤、痈疽、噎食等,从现代观点来看与肿瘤有关的疾病,是古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另一佐证。

  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对“石瘕"、“昔瘤”、“肠覃”、“癖结"、“癥瘕"“膈中"“下膈”等病症的叙述与现代医学中某些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噎膈不通,食饮不下”类似现代医学中的食管、贲门肿瘤所造成的梗阻症状:“肠覃者.....如怀子之....按之则坚。”肠覃与腹腔内的某些肿瘤相似;这些论述为中医肿瘤病学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肿瘤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也有相似之处。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历代医家所提倡的“四诊八纲”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对肿瘤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源泉。在治疗上《内经》提倡的“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对于变化多端的肿瘤病的治疗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难经》中曰:“积者,阴也......五脏所生。”同一时期的《吕氏春秋.尽数》则认为肿瘤的成因与水土不适有关。“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秃指脱发,瘿人指甲状腺肿大,包括甲状腺的肿瘤。又云;“大酸,大热。大怒、大忧、大湿......则生害矣。

  意思是指人的居住环境、饮食、情绪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肿瘤的发病率有地域性,某些肿瘤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难经》则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

  东汉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判断的区别进一步发展了《难经》的论述。他认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

  汉代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发展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肿瘤病因的说法。

  以上文献普遍认为肿瘤的起因,还是因为脏腑的“蓄毒”所生。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不仅认为它是一种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而且还认为它的发病是以内因为主,发展了《黄帝内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也与现在的肿瘤发病原因相一致。(本文摘录郭宏昌《中西医结合疾病治疗与康复》-待续)

  郭宏昌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医学专家

  全国第二届杰出青年中医专家

  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院长

  郑州市中西医肿瘤研究所所长

  河南郑州新华中医院院长

  郑州市医药科技攻关带头人

文章关键词:古文,肿瘤的起因 责编:张迪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