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题:抢救救命药不能靠“救火”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王宾
近日,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国产巯嘌呤片出现药荒。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21日表示,20日已完成295万片巯嘌呤应急生产检验并已陆续发货。
此前,青光眼手术必用药丝裂霉素、治疗心脏病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罕见病需长期服用药青霉胺等药品供给频频告急,救命药“喊救命”的状况屡屡出现。据国家卫生部门监测结果显示,约有130种临床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这些药品除需求小外,还有一个共性特征——廉价。“无利可图”进一步压缩了救命药的生存空间。
救命药是廉价的,但生命是无价的。不能简单地用是否“挣钱”的经济“小账”来衡量廉价救命药的价值,而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多算社会“大账”。
根治廉价救命药反复断供的顽疾不能靠“救火”,曝出一个解决一个不是长久之计,完全依赖市场也不是办法。毕竟救命药对患者属于“刚需”,但各市场环节往往有多种考虑。为此,必须统筹安排,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生产、供给机制,弥补市场手段的不足。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廉价救命药应做到追根溯源、全面普查、适时监测,走出信息孤岛,彻底摸清家底。尤其是需要建立药品短缺预警预报机制,将临床必需、短缺后影响大的药品纳入重点监控目录,做到紧缺药清单动态调整,统筹调配。
在解决药企生产动力问题上,要在市场难以实现激励的廉价救命药领域,用行政手段实施有效干预。必要时可考虑为这些药物指定生产厂家,通过财政支持、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合理供应。
只有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实现“大手拉小手”,才能尽可能有效避免廉价救命药周期性喊“救命”。解决救命药问题,从政策制定到生产销售,每个环节的每个参与者都应该将心比心,时刻怀揣四个字——人命关天。
10月23日4点30分,睢县人民医院120接到电话,尚屯镇有一产妇即将临盆,情况危急。
近日,一名60岁的女性患者突发急性心梗,经睢县中医院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目前已转危为安。
9月11号上午,郑州人民医院特需科护士张曼一路狂奔,抢救了一个气管异物窒息的小患者。
近日,河南省西平县公安局辅警及时救助一名发病群众,受到了当事人及其家属的高度赞扬。
患者于当日07:30左右出现心前区不适,随之意识丧失,由外院急诊医生接诊并行心肺复苏、电除颤6次后直接送入中心医院急诊科,立即送去CCU抢救。
这几天,今年59岁的孟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杜孟军在孟州人的微信朋友圈火了。 在山东卫视播出的节目中,杜孟军一再强调,这次救人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很多人都参与了,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溺水者转危为安。
据了解,7月30日9时54分,家住逍遥镇的赵女士到逍遥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时因天气热突然晕倒,危急时刻,户籍民警和群众联手施救,目前,因抢救及时,赵女士已脱离危险。当时,赵女士要求变更更正户籍附项业务,户籍民警在为其办理业务时,赵女士突然晕倒在户籍室的椅子上。
相比于其他专科,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需要对全身所有器官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医护人员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及时抢救患者生命。
为了尽快接回患者,保证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娄主任身先士卒,带领李允、赵孝开、王磊三位医生率先前往事发地点。
白云建议,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家属必须及时将孩子的脐带扎紧或切断,否则极易发生婴儿血液通过脐带回流母体,极有可能导致婴儿重度贫血甚至死亡。
据了解,当天早上7时多,正和妈妈一起在外婆家小住的婷婷误服了农药“毒死蜱”60至70毫升(原液),但大人们均未察觉。8
6月18号下午5点左右,在郑州市西三环汝河路向西200米的东冯湾北跨渠生产桥上,一个骑黄色共享单车的12岁小男孩摔倒在地,医护人员在抢救, 19点10分左右,120宣布小男孩抢救无效死亡。
6月9日,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成果展在河南省文化馆开展,现场展出了上百幅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
昨日,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焦作市将于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八届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周举办之日(本周六)正式启动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今年2月28日,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座谈会在河南淮阳举办,会上启动了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
刚刚转危为安的小强,还不知道在此前的30多个小时里,我市的消防队员、医护人员是如何争分夺秒、费尽周折地将被钢筋穿透身体的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 据悉,穿过少年胸膛的钢筋戳中了他妹妹的嘴,女孩掉了颗牙。钢筋剪断后,消防官兵将少年和其妹妹抬上了在一旁等候的救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