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郑州4月18日电(辛静、常力元) “这块位置非常不错,咱们得把它利用起来,传统的口号式宣传语年轻人都不喜欢看,咱们得做点儿时尚、有创意且易于被年轻人接受的东西放在这,不能把它浪费了……”4月8日深夜11点,郑州市南阳路一家酒吧里,刘征在嘈杂中与老板努力沟通着。
刘征目前是郑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在让人闻之色变的艾滋病面前,她从未退缩,勇敢担当,从接手艾防工作到现在已经在艾防一线奔波操劳了13年,艾滋病高危人群亲切称她为“知心姐姐”,社会更给予她美誉——“防艾战线上的铿锵玫瑰”!
刘征部分获奖证书
“只要肯下劲儿 工作上没有干不了的事儿”
2003年,郑州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纳入微生物检验科,刘征成为第一任科长。上任不久,刘征就接到了一项让她颇为棘手的任务——在郑州市建立男男性接触人群国家级监测哨点。“‘男男性接触人群’当时可是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新词儿啊,”刘征说,“不过,我始终觉得只要肯下劲儿,工作上没有干不了的事儿!”
说干就干!她先是天天在网上寻找有关“同性恋”的各种信息,之后从一个聊天室里辗转得到了青岛张北川老师(国内首位在男同性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专家)的电话,张北川又给她介绍了郑州的一个知情人,之后这位知情人给了她郑州一家同性恋酒吧老板的电话……这么周折了一圈儿,刘征终于找到了郑州第一家男同性恋酒吧。
在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刘征发现,一般人正常的上班时间恰好是这个特殊人群最不活跃的时间段,但在晚上10左右下场所开展工作,一次就可以采集到七八十份血液样本。
尽管第二天还要拖着一身疲惫正常上班,但在刘征看来,通过与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的密切接触,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观察他们的行为,强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种效果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13年来她始终坚持冒着风险到艾滋病感染者和高危人群聚集的一线去,尤其是2004年到2009年间,她几乎每周都保持着一周出去三次的频率。
“其实对于刘所长来说,只是在办公室看看报表、整理一下数据,也能完成工作。”刘征的同事韩涛说,“但这些年她把郑州的同性恋酒吧、浴池、娱乐场所、劳教所、戒毒所、收容所都走遍了,后来还带着我们走进学校、工厂和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在工作中刘征逐渐琢磨出,对公众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是预防疾病最直接、最有效也最经济的手段。之后,她便利用相关网站、QQ群、知情人介绍、社区小组介绍等方式,建立了一支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辅相成的艾滋病干预、宣传队伍。
后来刘征又借助“携手园关爱之家”平台,积极开展了郑州市MSM(男男性接触人群)志愿者的同伴教育员培训会、感染者主题交流会,加强了志愿者开展同伴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志愿者的实践工作能力。
2012年9月,她还组织召开了由MSM人群社区工作组参加的郑州市MSM人群社区工作组咨询检测培训会,此次对全市各个社区工作组统一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培训的模式,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4月8日深夜,刘征在与郑州市南阳路一家酒吧老板沟通艾滋病宣传产品怎么做
妈妈说“见你比见总理还难” 过度劳累倒在工作岗位
13年来,刘征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对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却没有时间照顾、关爱。
刘征的小家和妈妈家离得并不远,但她忙起来的时候经常一两个月都无暇去看母亲。“有一次我妈就问我‘你比总理还忙啊?总理还可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我见你比见总理都难!’”刘征说,“其实听妈妈这么说我心里也挺难过的,但有时候真是身不由已。”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刘征的身体终于吃不消了。
2013年3月26日下午,郑州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监测科突然传来一阵惊呼:“刘所长,你怎么了?”“刘所长,你醒醒!”当时,正在办公室忙碌的刘征忽然晕倒在地,同事们立即将她送往了医院,经确诊是突发心肌梗塞,经过紧张地抢救,总算从死亡线上捡回了一条性命。
“她这病,都是累出来的啊!”说起刘征,同事们眼圈红了,“发病前一周,她连续几天熬夜加班,当时我们就发现她脸色乌紫,眼睛周围布满了出血点,都劝她赶快去医院看看,可她放不下手中的工作。没想到她突然就晕倒了,要不是发现及时,后果真不堪想象。”
这么卖命地工作,很多人觉得刘征有点儿傻,但正是这种看起来很“傻”的工作方式,帮助刘征和她的团队探索出了郑州市男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阳性感染者管理干预的新模式,赢得了艾滋病国际治疗倡导联盟的肯定。
不仅如此,刘征还将这种下场所开展服务的思路,延伸到了男男同性恋社区小组管理、艾滋病防治网格化管理等诸多方面,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说起自己的工作,刘征总是充满热情
“压力太大 但还是要坚持干下去!”
这么多年下来,刘征在艾防宣传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即便如此,她还是碰到了“瓶颈”和苦恼。
“我们不怕做干预、宣传、培训、动员,但这些效果体现在哪?疫情下降肯定是最好的体现。但目前艾滋病的感染率却是在不断上升。”刘征感慨,“所以有时候我也真的很苦恼啊,我没有办法去解决。举个例子,我们在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可实际上究竟有多少人在用?这个过程我们确实没有办法了解。”
采访中,刘征不止一次说道,自己“很是没心没肺”。“做我们这个工作的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垃圾桶’,每天都会接触很多病例,接受大量负面信息,没有出口,只能把自己练得‘没心没肺’了。”
的确,从2003年到现在,13年间刘征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奇葩”事儿:有的感染者来找她,到了办公室拿着她的水杯就喝水;有的自己根本不注意,近距离面对面地和她说话;有的感染者来闹事或赖着不走,她劝慰后解囊相助;有的反复问结果,说“你如果不告诉我,我身上有刀片,我划你”;有的知道自己感染了,直接威胁说“你要是敢跟我妻子说,我先杀死你”;还有的为了确认自己没感染,一天几十次、换着不同的号码给刘征打电话,持续骚扰几个月……
“从事艾防工作压力真的很大,我也一度很想换个环境,但是在面对这个群体时,我又退缩了。”刘征说,“以前很多人得病后不想服药,甚至觉得‘我吃药我就要死了’,现在经过宣传,大家都认为‘通过服药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我要服药’。其实,现在的艾滋病患者如果坚持按时服药、正规治疗的话,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生存很多年,这也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一个体现。”
当然,让刘征放不下这份工作的,还有这个群体对她的牵挂。刘征说,她心梗住院那次,一些感染者、病人还有这些圈儿里的朋友不知从哪儿得到了消息,去医院看她,让她特别感动。“这证明大家认可了我的工作啊,我发自内心感到幸福!”刘征笑了,“所以,我还得坚持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