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正文

垃圾分类,如何让更多人“拎得清”

2019-07-04  来源:北京日报

5034

  “动员令”吹响之后,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多地系统铺开。陆续开出的罚单和整改通知书,向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垃圾分类动真格,距离你我不再遥远。

  垃圾分类话题火热,段子手们纷纷出笼,催生出不少“社交梗”:街坊打招呼张口就问“你什么垃圾”,人们的聊天内容从车子房子变成“垃圾怎么扔”,就连“拎得清”也被赋予了新义: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人……垃圾分类,当然不是一个桶变几个桶那般简单,“干垃圾”“湿垃圾”乍听起来也确实让人费脑筋。然而透过朋友圈刷屏的幽默段子不难发现,人们并没有因其麻烦而烦躁、因其严格而抱怨,相反认同率、行动力大大超出了预想。

  会心一笑,认真分类,见证着这些年社会文明水位的提升。垃圾分类倡议已久,早在2000年,北上广深就被列为首批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虽然推行不甚理想,但也让许多人了解到了这一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全社会对于垃圾分类并非“白纸一张”,而是已然迈出了润物无声的第一步。而针对“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缺的就是一种外部硬约束来切实倒逼一下。如今社会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大城市适时出台细致具体的管理条例,明确分类标准,明确惩处手段,有力推上这一把,再次给了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做好做实的契机。

  垃圾分类是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活习惯养成、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硬性约束、软性引导缺一不可,而关键在于最大程度降低市民执行的成本。当下困扰大家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各类垃圾区分不易。诸如“小龙虾如何扔”之类话题或有夸张之嫌,却真实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困惑。对此,某些科技公司趁热开发了“一键查询垃圾分类”小程序,以解民众的燃眉之急。类似“化难为易,便利市民”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发扬。

  要让垃圾分类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需要过程,这场“同一起跑线上的考试”,上至80岁老人、下至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参与,也都需要学习。行为心理学有个“21天效应”,相信人们在认认真真地做好20次分类之后,第21次就会自然而然地“拎得清”。


文章关键词:垃圾分类 责编:张钰洋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垃圾分类别遗忘电子废弃物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如何分辨垃圾,怎么丢垃圾,垃圾怎么回收,成为了全民大讨论的焦点。但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同样是面临“怎么丢”的难题,即使是最严垃圾分类令在上海推行后,网友对于电子垃圾的讨论却很少。

  •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更需唤醒个体自觉

    6月25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被写入草案。随着立法工作的加快推进,我国垃圾分类即将进入强制时代。

  •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易事分外事

    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能不能做到垃圾分类,直接反映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的生态素养和文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垃圾分类最时尚,对于提升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起着抓手的作用。

  • 垃圾分类 也可以很好玩

    相比于简单阐述分类的重要性,正面的鼓励、引导,更能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排队20分钟,去热门餐馆等个座或是买杯网红奶茶,估计不少人都经历过。但要是让你排这么长时间的队去丢垃圾,你还愿意吗?

慢新闻

湖北省卫健委辟谣“病毒变异传染性更强”:未发布此信息 湖北省卫健委辟谣“病毒变异传染性更强”:未发布此信息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