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监测周报《中国流感流行情况概要》显示,2019年第一周,我国流感活动水平继续上升,目前已达到高峰,暴发疫情数明显增多,但整体活动水平低于去年同期。疾控机构专家提醒,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等抵抗力差的人群,应积极预防;对于临床怀疑为流感,特别是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或重症流感患者,应尽早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首席记者 刘永生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印发的《2018年医务人员流感培训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介绍: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
流感病毒易变异,传播迅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流行,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暴发。对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的危害尤为严重。
我省各级疾控机构对学幼机构积极采取监控措施
记者了解到,近期,我省各级疾控机构正在积极开展流感预防与监测工作,他们对学校和托幼机构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监控:
1.加强病例的核实和疫情分析。
2.建议高危人群及时进行流感疫苗的接种。
3.加强病例监测,早发现、早报告,发现聚集性病例及时处置,避免发生暴发疫情。
4.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部位的宣教,提高群众防病能力。
5.要求学校加强晨检工作,认真做好晨检记录,做好学生的因病追踪。
6.要求学校开窗通气,加强消毒,认真落实疾控部门提出的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流行。
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流感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因感染的流感类型或亚型不同而不同。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 1~7 天,多为 2~4 天。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畏寒、打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症状。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儿童流感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与成人相似。儿童感染乙型流感,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与成人相比,儿童流感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对于感染了流感病毒的患者,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大多在发病3~4天逐渐好转,但完全恢复一般需要1~2周。对于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等抵抗力差的人群,则有可能并发肺炎,引发中毒性休克、心肌炎等,严重时可能致命,千万不可大意。
接种疫苗最有效,但不能完全杜绝流感病毒感染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
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副所长张延炀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接种流感疫苗后患流感的概率下降,而且感染流感病毒后会恢复得较快,但并不能完全杜绝流感病毒的感染。”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时散布到空气中的飞沫等传播,传染性较强。”张延炀建议,要尽可能远离空间密闭、空气干燥以及人多的环境,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喝水,确诊为流感的患者应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避免传染给周围人。
他同时提醒,以下几类人不宜接种流感疫苗:6个月以内的婴儿;过敏体质的人;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患感冒、发热等或急性病发作的患者。这几类人应先治病,等身体恢复后再接种疫苗。
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
要尽早做抗流感病毒治疗
《手册》介绍,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
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48小时内,在评价风险和受益后,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
合理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手册》介绍,治疗流感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2.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有细菌感染指征时使用抗菌药物。
儿童感染流感 可采取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儿科专家张娟撰文介绍,儿童流感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发热早期(48小时之内)可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一般服用5天,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如果症状显著且发热超过48小时才诊断为流感,口服该药仍然有效。如果患儿呕吐严重,不能口服,或患儿病情较重,也可考虑静脉应用帕拉米韦抗病毒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
高热症状明显的患儿给予退烧药物,如美林(布洛芬)、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咳嗽、流涕明显可给予对症止咳药物,也可根据患儿症状服用一些中成药。如需用抗生素,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