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不擅长跟家人沟通,不愿意跟家人说出最真实的自己,究其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容易自责,就像小时候,我们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父母可能会责怪我们。慢慢地,我们会把父母对我们的责怪内化成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形成了自责。
其次,我们容易处于一种讨好的模式。这种讨好的模式,让我们更愿意对父母展示好的一面,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就像小时候在幼儿园里,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我们会第一时间拿回家给父母看,以此来获得父母的肯定。
再次,很多人会认为自己不好的感受会引发父母的焦虑。作为子女,我们会在心里认为我们存在的价值是让父母过得更好,如果让父母焦虑了,这是不孝顺。如果我们跟父母说了不顺利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
基于这几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对父母更愿意报喜不报忧。但是这种方式也挺让人感慨的,我们对待父母,既是亲人,有时又像陌生人。
报喜不报忧
让我们越来越孤单
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为什么我们有时却视之为陌生人?
在我们的内心里,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不被允许的。之所以不被允许,是因为我们不好的感受会引起父母的焦虑,所以,很多人过得压抑,把自己的感受放到内心最深处,不愿表达出来。
除了内心的压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潜意识中对父母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就如同一个小男孩,看到父亲酗酒呈现出的糟糕状态,心里会暗示自己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还有一种不认同,比如父母是焦虑的,把很多情绪往孩子身上扔,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一个沉默寡言、什么话都藏在心里的人。这也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不认同。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会在一些事情上把父母当成“陌生人”看待,有选择地倾诉,甚至不倾诉。
但是,我们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对待亲人,实际上也是不幸的。我们会越来越不懂得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只能带着委屈压抑自己,就会显得特别孤单。值得信任的人,我们也无法信任了,以后遇到委屈和挫折就更没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