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将至,公司冲业绩、年终考核、学生期末考试接踵而至,人们在巨大压力下就会出现一些强迫状态:出门后明知门已关好上锁,但总觉得没有关上,反复回去检查;将钱放进了口袋,却时不时地摸一下口袋;填快递单号为了不填错,反反复复对照好几遍;考试后总在回忆自己涂卡是不是正确等。这些看起来自我“强迫”的行为,作为一种自我提醒和保护机制无伤大雅,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到了影响生活、折磨精神的程度,就可能发展成强迫症。
□记者 山擎天
强迫状态≠强迫症
小张是某高中高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总排在班里前三名。最近,他不知为何一直睡不好觉,成绩也下滑得厉害。原来,小张心理压力过大,担心其他同学的成绩超过自己,每次考试时都忧心不已,每做完一道题都要检查四五遍,做完另一道题后又忍不住去检查上一道题。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刘文文介绍,小张这种“回头”检查卷子的行为属于强迫状态,严重的话就属于轻度强迫症范畴。在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强迫行为,但这绝不是医学上所谓的“强迫症”。
国际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所确定的强迫症,指的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者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通常那些内心追求完美、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更易有强迫状态。从人格分类上来看,属于完美型人格的人更易产生,这部分人总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持不满意态度,会习惯性地“反省”自己,不断苛刻地检查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产生刻板行为。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们可能会通过重复某一行为来保证自己“万无一失”,长此以往,形成这种“强迫”做事习惯,最终会陷入反复思考、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如不及时纠正会引发强迫症。
“强迫”可引起身体不适
刘文文表示,强迫行为与强迫症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感,如胃部不适、没有胃口、便秘、腹泻、心跳加快,胸闷、头晕、头痛、头部发紧等症状。在心理方面表现为做事情缺乏信心,怕犯错误,过度谨慎,完成后喜欢反复检查,担心出现纰漏,由此可见,这些行为在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中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顺其自然 逃出“强迫”怪圈
刘文文说,大家有这些行为,主要是对自己做事期望值过高,即使不断努力,仍难达到目标,要强、追求完美,内心却又自卑。这种情况在每年年终考评期、每个考试期尤为明显。
虽然强迫状态不至于严重干扰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但不加以干预可发展为强迫症。
对于改善强迫状态,首先,要重塑个性,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事要学会顺其自然,不必过分追求结果。其次,可进行行为治疗,平时多做些肌肉放松训练与深呼吸练习,减轻生活压力。在与他人交流时,可加入自己倾诉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减轻自己的压力,还能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生活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