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正文

躯体症状背后隐藏的“心病”

2018-09-18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5034

  □ 首席记者 刘永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玉龙教授曾关注过一个“奇怪”的患者,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身心共治”的胃炎患者。

  这位女性患者在40多岁时出现上腹部不适,辗转治疗十多年,先是按胃病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但又常常复发。十多年间,共做胃镜检查12次,均报告为“慢性胃炎”;先后到郑州、北京、上海多家医院诊治,B超、CT、肝功能、全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均正常,服用多种胃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皆不佳。

  最终,医生注意到患者长期存在失眠、烦躁、情绪不稳以及全身多部位疼痛等问题,家人反映其平时不愿与人交往,总是有很多不满和要求,最后诊断为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给予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治疗后,症状迅速好转。

  这位患者此前10多年诊疗过程中,大概许多医生都忽视了其慢性胃炎症状背后的“心病”。实际上,很多慢病背后都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身心共治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体的心、身是互相联系的,身体疾病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而心理障碍则会引起心血管、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的各种躯体不适症状。

  从1995年起,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倡导在心血管病治疗中加入“双心”理念,既治疗心脏问题,也治疗心理问题。“双心治疗”不仅仅关注“心脏”这个器官,也关注心脏背后的“人”。

  心脏和心理门诊“二合一”,这是个先进的学术理念,但在实践中有难度。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一是不关注,二是缺乏识别这些精神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造成了针对此类患者的识别率低。

  “双心治疗”还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精神卫生法》规定“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该由相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完成”,即非专科医生不能看精神心理疾病,这导致很多医生不敢擅自给病人开处方。

  作为患者,应自觉认识到躯体症状有时是心理问题的另一个“出口”。这涉及一个“躯体化”的专业概念。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

  人的躯体症状可以作为人类情绪或心理的另一种表达途径,如果患者能够通过“口”(语言或行为)将情绪困扰或心理冲突表达出来,那就不会出现躯体化的表现;反之,如果“口”(语言或行为)因为各种因素受到限制,那么躯体症状就是情绪或心理问题的另一个“出口”。


文章关键词:躯体症状 心病 责编:张钰洋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湖北省卫健委辟谣“病毒变异传染性更强”:未发布此信息 湖北省卫健委辟谣“病毒变异传染性更强”:未发布此信息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